18日-21日,全国人大调研组到江苏调研养老服务工作,深入了解我省基层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养老服务质量管理等情况。省市有关部门建议,积极应对老龄化,要多方设法“搭把手”,解决钱、人从何而来的问题,让养老孝老敬老的子女能“喘口气”“歇歇脚”。
截至去年底,江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23.03%,家庭养老仍是主要选择。但省及各市、县政府普遍向调研组反映,老人支付能力弱制约了养老服务发展。南京市建议,在全国加快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经评估符合条件的对象,其接受养老服务的部分资金由保险支付。省政府建议,由国家层面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任务目标、发展要求等原则性内容,引导各地结合实际,稳步推进试点工作,缓解老年人长期照顾的支付压力。
同时,家庭养老需要人手。扮演多种社会角色的子女,要想在家庭养老中长期稳定承担起责任,需要更多技能和时间。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出台实施“子女带薪陪护假”。有鉴于此,各地各部门均向调研组建议,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吸取地方经验做法,以立法形式明确和细化“子女带薪陪护假”制度;同时,以法律形式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就近或共同居住等制度。
除了鼓励性规定,还应有约束性规定。省高级人民法院表示,与国外保护老年人权益方面健全的法制相比,我国这方面法律法规原则性强、操作性弱,口号性色彩较浓,难以将保护落到实处。特别是可以考虑针对老年人精神需求,提高精神赡养的立法层次,针对不同行为区别进行不同的责任追究,以使精神赡养从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
另外,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智慧养老也许是解决之道。我省制定了国内首个智慧养老建设省级地方标准,已建成运营的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了各地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已建立的99个虚拟养老院服务老人超过140万。不过,目前智慧养老仍在探索中。江阴市介绍,当前“智慧养老”平台数据汇总整合运用缺乏一定手段,信息化服务面相对较窄,享受服务的老人比例不均衡,多元化服务需求不能及时采集,服务效率不高。
省民政厅建议,在国家层面开展“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试点,大力推广“互联网+”、物联网、5G和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智慧养老监管服务平台、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平台等,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丁凤云 编辑/方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