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苏州90岁老兵华百新的
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一块搁在心里半年的
“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他刚刚收到300本“鲜红”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六十四师
抗美援朝战争军战史》,
书的扉页写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
这本军战史正是由华百新
编撰并自费出版的,
这不仅是他近半年来最大的一桩事,
更是他半个世纪以来的夙愿。
全书共5万多字,
收集了75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照片上是一张张
应该被永远铭记的面孔。
这些照片是华百新耗时近半年、
多方联系老战友及其后代搜集而来,
特意放在了书最开始的30页。
在华百新看来,战友们的“面孔”
是这部军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到出版前一天,
他都在努力让每一个
最新搜集来的照片出现在书中。
“我们师是朝鲜战场上最早和美军接触的部队!”
华百新1930年出生于苏州,1949年解放前夕,他在苏州中学读高二。后来,华百新辗转来到了天津,1949年7月20日,他正式参军。
当年,华百新所在的炮兵六十四师及前身部队,在进入朝鲜作战之前,已经先后参加了保卫上海、保卫安东机场和鸭绿江大桥的对空作战,取得了辉煌战绩。
在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六十四师参加了包括上甘岭战役在内的大大小小无数次对空作战。共击落敌机100多架,击伤200多架,涌现了80多个英雄集体。
回国后,该师610团、612团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前接受检阅。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由志愿军司令部统一部署,安排每个师开始撰写军战史,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军战史办公室,当时华百新就担任办公室秘书。
在那个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年代,从苏州中学走出去的华百新,在部队里属于绝对的“知识分子”,他和另两位战友执笔,耗时4个多月,根据各个团提供的作战总结和各团战史进行归纳、整理,完成了六十四师军战史的撰写。
后来这部军战史作为历史资料,存放在位于南京的东部战区档案馆里,从此尘封半个多世纪。
“出书的辛苦和当年打仗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这两年,多方面的原因让华百新渐渐萌生了出版军战史的想法。
之前,华百新的老战友来看他时,带着一本自己写的战争回忆录,华百新想起了当年参与编撰的军战史。
“那本军战史现在再看是不完整的,有许多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还有很多牺牲的战士名单没有,我觉得很遗憾。”
此外,一些老战友的后代来看望华百新时,不断询问起当年战场上,和自己父辈相关的细节。
“我年纪大了,记忆力也越来越不好,如果能有一本书,后辈们就可以知道得又详细,又不会出错。”
出书的想法坚定后,他几经周折,在档案馆里找到原先的军战史,拿到了复印版。
可如何把密密麻麻的繁体字变为简体电子版,如何补充内容?如何联系印刷机构?华百新毕竟已经90岁了,这些操作对他而言都非易事。
好在,华百新找到了一位得力助手——湖西社工委的工作人员张海虹。华百新知道她的文字功底不错,就委托她整理出电子版,补充的部分则由华百新口述,张海虹进行记录整理。
完稿后华百新又多次校对,张海虹一一修改。两个隔代人组成了小小的“编辑部”,就这样搭档近半年,完成了近百页的军战史。
(依次是复印版、手写版、打印版、最终成书)
自费出版后,老爷子还在忙碌,这两天他联系了天南海北的战友及其亲属和后人,表示要把书赶紧邮寄到他们手中。
“这本书出版了,不止是对六十四师的参战人员,更是对当年所有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们,总算是有个交代了。”
在采访的最后,华百新动情地告诉记者:
“其实,每个炮兵六十四师的人
都是这部军战史的撰写者,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勇敢、坚毅、顽强
甚至生命来书写了这部军战史。
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
希望打开这部军战史的人,
不要忘记战场上的硝烟,
更不能忘记战士们的英勇。
面对强敌的这份勇气,
永远都不会过时!”
(来源:看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