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城向来以温婉著称。与之匹配,并散发出婉约韵味的,是一架绣绷,十指春风,绣出美好生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
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的苏绣小镇,走进“中国刺绣艺术馆”,眼前仿佛打开了一卷苏绣画册,许多鲜活的故事从两千多年前娓娓道来,一直讲到今天。漫步在绣品街,绣楼一栋挨着一栋,绣娘轻挑慢捻,细如发丝的绣线在指间纷飞,一幅巧夺天工的苏绣画正慢慢显现。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姚琴华在进行苏绣创作 张玉峰 摄
非遗技艺绣出产业蓝图
这里,有匠人,有绣娘,有苏绣。
作为江苏省特色小镇,苏绣小镇占地 3.82 平方公里。自古以来,这里就盛产“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也一直是镇湖农民家庭养家糊口的支撑。
既要传承文化,又要发展产业,当地选了一条聚力创新的新路子,描绘了一张聚焦富民的新蓝图。
这当中,围绕小镇特色重要动脉和景观长廊绣品街,以绣品街为中轴线,以东打造“生产”片区,设置文化会展、产业创新孵化等板块,集聚展陈、商务、科普、会务等功能,为苏绣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能,丰富小镇“宜业”属性;以西打造”生活”片区,配齐基础设施及康体娱乐设施,丰富小镇的“宜居”属性;南端连接湿地公园“生态”片区,依托太湖湿地公园规划打造,立足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串联苏绣文化,丰富小镇的“宜游” 属性,实现苏绣小镇“三生”联动的规划格局。
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
如今,常住人口2.3万人的镇湖,培育出了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1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位省级非遗传承人、8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和79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围绕刺绣及刺绣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有9000多人,拥有400余家绣庄和工作室,还聚集了刺绣设计创作、丝线销售、木架制作、装裱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
不止于此,自苏绣小镇创建以来,新增围绕苏绣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及工作室共计150余家。这意味着,苏绣小镇为当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新的空间。
苏绣小镇模型全景 张玉峰 摄
“绣二代”回归,接力传承
这是苏绣小镇的喜,但也有忧。
“现在绣庄里的员工,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刺绣人才断档是个大问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姚琴华说,现在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刺绣毕竟是一个艰苦的职业,愿意做这一行的人少了。她的儿子曾做过两年苏绣,最终还是转行去做紫砂。姚琴华期待儿媳妇能继续她的苏绣事业。
这个问题,当地也早有考虑。政府成立了自主创业服务中心,为愿意学习苏绣的年轻人提供创业咨询、项目推介、执照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和开业指导等系列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刺绣技艺和创业技能。同时,还与苏州工艺美院联手合作打造织绣班,无偿提供学费,为苏绣事业储备后续人才。此外,当地还充分发挥“绣娘”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搭建“绣创空间”这一创新创业平台,吸引青年“绣二代”回归到家乡从事刺绣文化产业。
“绣二代”姚涛(右)和母亲在创作苏绣 张玉峰 摄
年轻“绣娘”姚涛就是其中之一位。当年毕业留在天津工作,得知家乡的创业发展政策后,自小在苏绣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她心动了,选择回到镇湖,在母亲的工作室开始系统地学习刺绣。因为头脑灵活,懂得运营,她的苏绣事业紧跟着苏绣小镇的步伐,越走越宽阔。
“特色小镇因‘非镇非区’特征而扮演着特殊角色,既有望成为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又有条件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若愚说,围绕苏绣做文章,公司不仅注重人才培育、对外交流,还将在平台创新、跨界合作上整合优质资源,推动苏绣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