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记者/王烨 摄影/蔡嘉欣)“如今,不登台的梅兰芳还是梅兰芳吗?”“今时今日,登台的梅兰芳又岂是梅兰芳?”10月22日晚,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泰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创排的原创京剧《梅兰芳·蓄须记》在荔枝大剧院上演。交织层叠的激烈冲突,唇枪舌剑的言语交锋,衬托出梅兰芳蓄须明志,誓不当亡国奴的铮铮傲骨,演出大获成功,赢得满堂彩。
这部剧由两次荣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担任编剧,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一级作曲谢振强担任唱腔设计,一级作曲吴小平作曲。剧中的梅兰芳特邀戏剧梅花奖得主、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饰演,中岛丰也、福芝芳等重要角色则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出色的青年演员担纲演出。大咖强强联合,优秀青年演员倾情助力,为观众献上了一出精妙绝伦的好戏。
《梅兰芳·蓄须记》以1956年梅兰芳回故乡泰州祭祖,适逢受邀赴日巡演勾起十五年前的回忆为起点,回溯了梅兰芳几度拒绝登台为日本人演出的往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梅兰芳一家困于香港,欲回上海,却苦无船票。昔日赴日演出时结识的日本歌舞伎大师中岛笑太郎之子中岛丰也受日本军方之命带来归沪的船票,也带来了日方勒逼梅兰芳参与庆贺满洲国成立十周年演出的要求。
看到梅兰芳受困弹丸之地、陷入生活窘迫的境地,中岛丰也软硬兼施,却丝毫未能动摇梅兰芳拒绝登台为日本人演出的决心。当中岛丰也劝诫道:“先生但问板鼓,休问鼙鼓,你不是军人!”时,梅兰芳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是中国人。”
纵使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梅兰芳自始至终都守着自己的底线:绝不为日寇登台演出!在这期间,他拒绝了日本军方三番五次的邀请,用极具深意的《抗金兵》经典擂鼓选段将汉奸朱复昌“轰出”家门,甚至一度为拒演以伤寒针自残,面对日寇铁骑的步步紧逼,梅兰芳最终蓄须罢演,表明心志。
作为梅兰芳的扮演者,新晋戏剧梅花奖得主、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是这么理解梅兰芳的:“这个角色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到主动蓄须来告知全世界,经历一个爱国主义情怀的升华过程。通过一遍遍排练,我已经沉浸在角色之中,深深为梅先生的气度所折服。”
“反派”中岛丰也在与梅兰芳或明或暗的交锋中也经历了心态的转变。扮演中岛丰也的青年京剧演员张智博将这个角色描述为“内心深处很干净的人”。中岛一开始抱着对日本的忠诚而来,最终却被梅兰芳的凛然气节和人格魅力所打动,成为梅兰芳的“保护者”。
“这个戏打破了行当的区分,摒弃了固定的戏曲程式化,更多的是塑造人物,表演方式更贴近话剧,经历了这一次演出,我收获了成长。”表演过程中,张智博利用身段、动作、唱腔将中岛细腻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岛丰也扮演者 张智博
第一折《拒票》里,梅兰芳百般拒绝船票,中岛丰也无奈之下,抬起手,指向梅兰芳,停顿了几秒,叹出一声“好。”而这个“好”字虽然短促,却包含着气愤、惋惜等多种复杂的情绪,张智博利用颤抖的手指与语气相配合,完美地将情绪表达出来,感染了观众。“字是有数的,情是无限的。”张智博谈及这一幕时说道:“我们作为演员,要让剧本中的文字在纸上站起来。在舞台上不管是主演还是龙套,只要出戏都要你来我往的,每一个小互动都是表演,都应该真实,就算只有一个字也是有感染力的,我需要做的就是把文字没有写出来的情绪挖掘出来,再通过表演展现给大家。”
除了梅兰芳、中岛丰也的精彩演绎外,这部剧展现的人物群像也都是立体和丰满的。福芝芳作为梅先生的贤内助,外表温柔美丽、大方得体,内心坚韧执着,机敏果断;冯耿光作为梅兰芳的挚友,仗义出手,倾力扶助,成为梅兰芳最忠实的依靠;日本报道部部长山本为人阴狠、狡诈、老奸巨猾,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将剧情推向一个高潮......
这是一部完全以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青年演员担任主演乃至主要演员的大戏,张智博、张婷、张少良、万鹏飞、董晶、韩露、彭天宝、李乐、陈丹娜、范维娜、韩沛东、张巍等主演唱念做表精湛成熟,做戏细腻可观,隐隐展露大将风度。京剧院院长骆朗说:“今年,我们京剧院同时创排了《谍战南京》和《蓄须记》两部大戏,都是大制作大场景,京剧院分成两班人马,加班加点排练,日夜三班倒,《梅兰芳·蓄须记》以青年演员为主,《谍战南京》以老带青为主,两部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大幕启,灯光上,黑白分明、极简大气的布景之中,缠绵悱恻的配乐倾泻而出,悠长悲伤,将观众带回那个被日寇铁骑践踏的年代,切身体会梅先生蓄须明志的铮铮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