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学术圈”有多牛?与大咖学者一同“问道江南” !

2019年10月31日 10:43:0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李烨婧 摄像/夏天 剪辑/王旖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南地区学术思想流派众多,不同的流派在这里汇聚、碰撞,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为江南文化的绵延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的活力和养份。10月30日,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分论坛之一的“问道江南”聚焦江南地区的学术流派与其思想世界,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江南。

  胡晓明:江南精神的“水德”特质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看来,“江南”是一个有温度的地名、一个灵秀的地名,一个高感性的地名。三江五湖,是江南最明亮动人的所在,水乡也几乎成为了江南的另一个代名词。

  作为水网密布之地的江南,长期为水所通流浸润,势必从根本上影响到从人物到文化的方方面面。胡晓明教授认为,江南水乡几千年来最核心的特质,可以提炼为“水德”二字。“所谓‘江南水德’,一方面是真实的人与自然协调互动、因地制宜、相谐相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此长期经验累积而来的生存智慧与美感经验。”这种“水德”,是江南人所共有的精神气质。

  “江南水德”还因其特殊的地理空间和特殊的人地互动经验,具有与生俱来的二元性与辩证关系。胡晓明教授把这种二元辩证关系概括为“柔与刚、生与杀、清与浊、容与不容、执与不执、隔与不隔、有与无”七项。这七项之间不分主次,彼此照应,以多维、散点、全幅的方式,流动地深化着江南精神的现代观照。

  周明初:独领风骚的江南地域性文学流派

  人文荟萃的江南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学流派。据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明初介绍,元至明初出现的睦州诗派、浙东诗派、越诗派、吴诗派,都是江南地区的地域性文学流派,此时尚属于非自觉型的阶段。而以云间派的出现为标志,江南地区自觉型的地域性文学流派则产生于明末清初。

  云间派是明末清初出现于松江的一个诗词流派。此派以“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为代表,该派论诗主张摹拟古人,追求形似,是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派的继承和发展;在词学上强调词的雅正,以南唐、北宋婉约词为典范。与云间诗派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诗歌流派的虞山诗派、娄东诗派也出现于江南地区。

  “考察中国古代地域性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可以发现:它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及文学重心南移的产物。”东晋南朝以来,由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迁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是文化重心和文学重心的南移。南宋以后,直至明清时期,以环太湖流域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文学最为发达的地区,而地域性文学流派在江南地区的出现和繁荣也正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发生。

  地域性文学流派在江南的繁荣绝非偶然。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人口的急剧膨胀,尤其是地方望族的兴起,江南地区以一府或一县为区域的郡邑文化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作为当时全国科举最发达的地区,这里诞生了许多因科举起家的世家大族,在当地的社会各项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群体比如诗文结社之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学流派也就从这些文化群体中产生了出来。”

  徐兴无:江南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和复兴的基地

  江南地区为何能孕育出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流派?论坛期间,荔枝特报记者还专访了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在他看来,首先,是因为江南拥有河流平原的地理优势,江、淮、河之间是可以通达的,这给南北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江南文化善于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文学和国际交流上。隋唐时期中国和东亚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以江南,特别是扬州为中心。到了近现代,中国面临西方的挑战,也是从长江流域开始的,以江苏到上海这一线为中轴,中国早期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就从这里生发。

  除此之外,江南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发展和复兴的基地。“中国的文化在江南都能得到发展,并且发展到精致化、高深化和博大化,也就是向着完美发展。比如中国各种各样的学术,到了清代,都在江南地区发展到高端的状态,这就说明江南它的经济、文化、历史基础能达到这个程度来支撑学术的发展。”

  那么又该如何进一步激发江南文化的活力呢?徐兴无教授表示,江南自己的本土意识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是在古代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中国多地区统一的历史格局下的江南,“更注重江南的财富,它的地理空间,以及对中国统一的作用”。当今,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打造中国发展格局当中的“新江南”符号上,强调江南文化的引领作用和对世界的贡献,这也是举办江南文脉论坛所应当探讨的问题。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