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视频提前解锁潘安湖美景↑↑↑
我苏网讯(记者/李烨婧)“鹭影飞舟何处饮,池杉岸柳初成荫。潘安五月雨蛙鸣,璀璨榴花千里沁。”你能想象这潭“貌比潘安”的碧水,曾经是坑洼破败、灰头土脸的采煤塌陷区吗?“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江苏段的最后一站来到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探访这里的生态转型之路。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西南部的潘安湖,其实是一个当代人工湖。该处本无湖,原是徐矿集团权台矿和旗山矿的采煤塌陷区域。“黑、脏、乱”是它的真实面孔,和美丽一点关系没有;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周边居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2010年3月,贾汪区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规划总面积52.8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6平方公里。改造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通过科学规划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再造,如今的潘安湖湖阔景美、绿林成荫、游人如织。整个景区共栽植大树乔木16万棵,水生植物98万平方米。24座桥梁、12座码头、11公里的环湖路、7公里的游步道及环湖路8项地下市政管网铺设施工结束,绿化和基础设施工程已基本完成。
2014年6月,潘安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湿地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2012年台湾作家张晓风来徐州寻根祭祖时,曾这样评价潘安湖:“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误。”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往昔采煤塌陷区变成今朝生态大花园,绿意盎然如今已成为贾汪区最耀眼和最动人的底色。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在恢复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贾汪区还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坚定走“生态+”发展路子,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逐步实现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由原来的“产业单一、一煤独大”到如今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这一场转型实践做得是“真旺”。
厉慧卿是马庄村的村民,也是马庄香包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2008年刚嫁来马庄村的时候,天空是灰蒙蒙的,土地也没有现在这么宽敞,几乎全部都是灰扑扑的采煤塌陷地。
“经过后来一步步的转型,潘安湖湿地公园的建设也带动了马庄的产业发展,我们现在主要就以做香包为主。通过经营香包产业,我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变,而且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家都说我嫁到马庄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谈及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厉慧卿不无自豪。
马庄村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在民俗布艺制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马庄香包在造型上多种多样,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内含冰片、桂皮、薄荷菖蒲等20种精心选制的中药材,香味独特、持久,具有预防感冒,驱蚊虫、安神调心等功效。现在,马庄香包系列产品达到了20多种,还在继续开发新产品、新造型,针对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订制,销路越来越广。
“不只有香包,我们现在也在搞旅游产业,还有农家乐和新型农业,希望可以通过全面的转型升级,使我们马庄村的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厉慧卿眼中,这里的未来一片光明。
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如今已成为一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宜居乐土。这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也是绿色发展在徐州大地上的生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