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微软 23 年,“微软的中国先生”沈向洋宣布离职
沈向洋是微软公司内职位最高的华人员工,也是微软小冰、小娜、必应等人工智能业务在国内的最佳代言人。毫无征兆的,美国太平洋时间11月13日早上8 点(北京时间11月14日凌晨 0 点左右),微软现任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公司内部邮件中宣布,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Harry Shum)将于 2020 年1 月 1 日正式离职。
“离开微软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沈向洋在致员工的内部信中写到。“能在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纵贯研究院与产品研发团队,其至上体验,永生难忘;感恩之情,无以言表,惟有深怀于心。”
很快,微软官方博客在凌晨也发出一篇《感谢你,Harry!感谢您,沈向洋博士!》,字句之间充满不舍,当中提到:“你喜欢的10102会议室,仍常常灯火通明;你是微软的中国先生,更是中国的微软大使。” (全文链接:微软执行副总裁、江苏老乡沈向洋宣布离职:这是一生最艰难的决定)
23年来,沈向洋作为微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带领一支由5000多名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人工智能研发团队,践行着微软“将人工智能带给每个人”的愿景。从1996年完成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专业博士进修后加入微软研究院,沈向洋从未离开微软的研发领域,只是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切换着工作地点和角色。
1998年,他回到北京,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的九年时间里,他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并成为微软公司“杰出工程师”。 2007年,沈向洋从中国回到微软美国总部,任职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负责微软必应搜索引擎的研发。2013年,沈向洋升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主管微软技术与研发部门,成为微软公司最高级别的华人高管。2017年2月,沈向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获得了世界工程界的最高荣誉。
他曾说,作为一个江苏人,能够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得到同行的认可,觉得非常荣幸。同时表示父母亲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我父亲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我觉得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对工作做事情的认真。”
↑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召开期间,沈向洋曾接受江苏台记者专访
这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入学东大时还不到14岁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沈向洋,从小就是个“学霸”。1966年,沈向洋出生于南京溧水和凤镇,在外婆家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四岁步入小学,九岁小学毕业,当年那个有些淘气的孩子在旁人眼中是个十足的“天才”。11岁那年,沈向洋离家到县城读高中,这段在溧水中学寄宿学习的日子成为了他往后时常追忆的时光。
1980年,沈向洋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那一年他还不到14岁,是当时入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本科毕业后,沈向洋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此后进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成为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拉吉·瑞迪教授的学生。一路走来,沈向洋心怀感恩,他把从良师益友那里学来的品质,折射到工作的每个细节。
沈向洋:微软和江苏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
沈向洋在参加2017年首届江苏发展大会时表示,由于工作后常年奔波于美国和北京,30年来回家乡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每次回江苏都会多待几天,想好好看看家乡的变化。“每次江苏都会给我惊喜。家乡变迁天翻地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父老乡亲安居乐业。”
他说:“微软和江苏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国,北京以外最大的研发基地,我们就放在江苏,我们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一个非常大的微软园区,硬件制造方面全部都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当然更不用讲,我们在江苏招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到微软工作,我非常为他们自豪。”
微软与江苏的合作推进,形成了一张互融互通的战略网络——2003年,微软中国南京分公司落户南京;2006年,微软与江苏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江苏微软技术中心”,落户南京高新区;2012年,微软与无锡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中心无锡中心;2013年微软又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建立苏州分院;2016年6月,微软与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引入“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重点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平台。
作为华裔面孔进入微软高级领导团队的沈向洋,成为了沟通微软与中国创新的桥梁。而随着微软在江苏的拓展和更深入的合作,微软在江苏正在形成一张创新的蓝图,沈向洋曾说,这些新的方向,正是微软与家乡江苏一同展望的远方。
据悉,离职后的沈向洋将继续为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以及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担任顾问。
下一步剑指何方?在致微软员工的内部信中,沈向洋写道,“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觉得,已经是时候去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去探寻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挑战;去思考为产业、为下一代计算科学领域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还能多做些什么。”
(部分素材来自:江苏国际频道、36氪 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