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江苏共有三项工业遗产入围名单,其中常州占得一席。
此次常州入围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的是位于钟楼区的常州恒源畅厂,核心物项包括:纺织车间2栋,电工间,高配间,木工间,锅炉房,机修车间,清末砖木结构建筑,办公楼5栋,工人食堂,女工宿舍,医务室;梳毛机和水喷淋空调装置,印染轧机和定型设备,纡子车,石槽2个,恒源厂界碑,雷明顿英文打字机,双鸽牌中文打字机;清光绪二年土地买卖契约、冯玉祥题写厂名牌匾拓件、民国36年的产权证明单等历史档案。
别看这只是一座老厂房,但在80年代,它可是时尚“网红”,外地车连夜排队买毛毯!灯芯绒、印花双面绒、靛蓝劳动卡、童鹰毛毯 …这些当年红极一时的抢手面料和床上用品,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众多家庭。
一座常州老厂房,半部近代工业史。尽管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文青们最爱打卡的“创意圣地”,但“第五毛纺厂”的辉煌,连同个那个时代的记忆,在三堡街141号一直保留至今。
“厂内的建筑,最早的上世纪30年代的也有,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建筑都有。”可以说这里是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约80年前,这里叫“恒源畅”。上世纪30年代初,木材店老板汤梦熹、荆春生、费定庵三人集资办起“三和布厂”,在古运河畔选定了厂址,主要生产四十码白细布和白斜纹布,经营不久该厂陷入了困境。1933年,润源色布店的老板毛锡章租赁了三和布厂,更名为“恒源布厂”。恒源布厂就此发展起来,逐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1936年,恒源畅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原厂名后加了个代表兴旺发达、财源旺盛的“畅”字。工厂逐步添置了设备,品种增加了黑线呢、花线呢、贡呢、绒布、斜纹、平细布等,产品畅销到南洋群岛等地。
解放以后,恒源畅转变为公私合营的恒源畅染织厂,1966年,工厂转变为完全国营的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考虑到产品的更新和丰富,再度更名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
上世纪80年代,工业进入全盛时期,常州的纺织、机械等行业闻名全国,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的一项内容,而“常州五毛厂”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
从三和、恒源畅到第五毛纺织厂,不同时期也注册使用过不同商标:义军、吉祥、凤猫、童鹰……其中“童鹰”是使用时间最久,也是生产量最大、销路最广、品种内涵最多的品牌。
从第五棉纺厂改名第五毛纺厂,最大的变化在于工厂要从过去的生产型逐步向生产经营型转化,以后由工厂自负盈亏。转变的第一步是向纺工局申请生产毛纺的机器。1987年,常州“五毛厂”引进了新型设备,生产“拉舍尔毛毯”。
黄金时期的常州“五毛厂”工人数量达到了1100多人,在1987年、1988年连续名列常州利税排名前10的工业企业。1987年是国家对毛毯行业四年一次的评优年,在当年全国毛毯质量实物评比中,常州第五毛纺厂生产的四个产品获得部优质产品称号。
“童鹰”毛毯成为改制后的常州市第五毛纺厂响当当的牌子。80年代中后期,上夜班的工人总能在工厂门口看到排队运货的外地卡车司机,他们得要提前在厂门前排队,才能采购到“童鹰”毛毯,运往各地。
直到90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曾经辉煌的国企,纷纷陷入困境,“五毛厂”也开始走下坡路,机器24小时连续不断的轰鸣声也日渐停息。2007年,常州“五毛厂”完全停产了。
纺织、印染业一枝独秀,成为了常州步入近代化的主要标志,伴随而来的,是工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
恒源畅历史陈列馆的展览柜里,保存着一张60多年前的老通知单。尽管已经发黄,仍可以看出这张通知单的日期为1947年9月。大致内容为:兹定于9月7日下午2时,假座第二饭厅,召开恒源畅艺光音乐会二次筹备会,并举行余兴节目,欢迎到现场观摩,演出的节目有《金蛇狂舞》《丁香》《青春舞曲》等。
解放前,恒源畅成立了文艺社团。解放后,更是成立了歌咏组和剧务组,在工厂内部,凡是开大会或者节日庆祝活动,都演一些余兴节目,扭秧歌、打腰鼓、话剧、歌剧、民乐演奏精彩纷呈,《咱们工人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等都是常唱的歌。
当时,常州工业发展如火如荼,也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江苏文艺》还曾以诗歌专辑的形式,发表了这些诗人们以反映常州工业建设为主题的一组诗歌,在全省反响很大。常州诗人、文化学者张戬炜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写过不少工业诗。
如今,第五毛纺厂可能是曾经十一个国棉厂里保留最完整的地方。
对于这个离开了20年的地方,老工人们依然怀念,他们会时不时到厂子里转一转,不过,自从改建之后,三堡街141号这片土地对他们而言就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了。
“这里是老的大门没有变,我们进来的大门是后来新开的。锅炉房没什么变化,旁边的这栋楼是原来的经编车间。这座二层小楼应该是六七十年代后盖的,这里是曾经的医务室,厂里一共有五位医生,大家有个头痛脑热不用去大医院看。还有这座花园,原来厂里专门有一个花匠,负责打理花草……”
防空洞成了酒窖,锅炉房成了音乐酒吧,1000平方米的机修车间成了剧场……他们记得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却不了解这里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
如今这座“伴河而生”的老工业厂房,早已成为常州人触摸历史、寻找乡愁的精神家园。通过“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改造,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片被激活的工业文明,也将让常州工业的文脉和记忆得以传承。
(来源:常州发布综合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