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刊文“苏州高新区重‘新’出发”引起了广泛反响。
那么高新区究竟“新”往何处呢?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开放型经济”
升级为“开放型创新经济”
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日资高地”,目前,苏州高新区共吸引日资企业57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总投资额达200亿美元。高新区已成为很多日资企业重要的生产、运营、研发基地。
以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为例,先后实施5次增资、10次扩产。目前,该公司总的注册资本2.29亿美元。
NGK扩大投资的背后,是苏州高新区当下的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布局。这里正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先导产业集聚区,引导区内日资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日资高地”的雄厚基础,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也慕名而来。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700余家,是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开发区和外商投资高地。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新区新设外资项目40个,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58.8%。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创新资源“密度”
要转为创新经济“浓度”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等百余家“中字头”“国字号”院所平台和研发基地在高新区落户。
目前,百余家“大院大所”,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但如何把创新资源“密度”转化为创新经济“浓度”,仍有多个待解的难题。
为此,苏州高新区制定了4大类17个科技专项政策,先后有5172个科技项目立项,为企业争取资金支持超28亿元;规划建设的苏州金融小镇,已入驻金融投资机构550多家,集聚基金规模超860亿元。
今年是苏州高新区“项目突破年”,瞄准创新转型大提速,高新区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促进中心,加快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据介绍,到2020年,高新区院校合作创新载体项目力争超过1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全面构建起一个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抢抓“机遇叠加期”
建设好“四个新高地”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系列机遇叠加,正给苏州高新区带来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1
抢抓“机遇叠加期”,必须用好产业优势。今年8月,苏州高新区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吉打邦产业合作园被授牌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苏州市首家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
2
抢抓“机遇叠加期”,苏州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四个新高地”即高端产业新高地、创新融合新高地、营商环境新高地、生态宜居新高地。
3
抢抓“机遇叠加期”,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目前已经开建,并将在2021年9月开始第一批招生。未来几年内这里要形成1.5万名本科生、5000名创新型研究生规模。
( 资料图 )
目前,苏州高新区人才总量已达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万人,各类领军人才1200多人。
未来,高新区要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打造更有特色、更有温度的国际化创新区,要让苏州高新区成为符合“创新人”需求的向往之地。
近日,《新华日报》刊文,“苏州高新区引爆发展新引擎 咬紧‘新’字诀做强创新主阵地 ”也从“新”字上介绍了苏州高新区创新发展。
《群众》杂志刊文,“聚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高地“,介绍了高新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双面绣”。
“越是关键时期,越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在即将迎来开发建设30周年之际,苏州高新区将以自主创新为新的发展引擎,实现全面创新突破,让企业家、老百姓切身体会到争先进位的明显成效,优质服务的便利快捷,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