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名故事:剪金桥巷、庙堂巷、富郎中巷

2019年12月01日 18:19:32 | 来源:苏州规划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州地名文化是苏州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着苏州社会发展的历程

  区域的变迁与融合

  人民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

  苏州地名

  不仅凸显了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

  鱼米之乡的经济基础

  也印刻着苏州人民和谐智慧的人生哲学

  了解苏州地名来源故事

  从这里开始

  剪金桥巷

  南出道前街西端,北出干将西路,西隔第一直河与学士街平行。巷长504米,宽2~5米,原为弹石路面。20世纪70年代南端改铺沥青路面,80年代北端改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原在西支家巷西口有剪金桥,跨第一直河东侧支河(已废),巷以桥名。剪金桥,《吴地记》等均著录。民间传说有吴王夫差为西施“剪金钗买胭脂”故事。

  民国《吴县志》乃作剪金桥巷,但卢熊《苏州府志》等均在相应处著录水糰巷,同治《苏州府志》并注:“县《志》糰作潭。”所以王謇“疑此巷仍继续北段而名水糰”(《宋平江城坊考》卷一)。但《姑苏图》、等均标剪金桥巷。

       庙堂巷

  处瓣莲巷北面,东出养育巷,与柳巷相直;西出剪金桥巷,西端南侧有一断头支巷。巷长406米,宽2~4.7米,1984年东端铺设水泥六角道板路面,其他仍为弹石路面。

  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庙堂巷,乾隆《苏州府志》首注:“有东岳二圣庙,故名。”同治《苏州府志》并注:“(与)柳巷对。” 《姑苏图》等均标庙堂巷。

  苏州旧时风俗,逢三月廿八日东岳大帝生日,市民多去本巷三圣庙祭祀。但20世纪40年代后,该风俗日趋式微。范广宪《吴门坊巷待輶吟》卷一《庙堂巷》云:“灵雨灵风两快哉,当年巷祭庙堂开。只今香火都零落,无复神絃奏曲来。”

  民国时,名律师杨荫杭、潘承锷、吴曾善、蒋建之;名医姚寅生、邵蟾桂、桂省吾等均居于本巷。杨荫杭即杨绛(钱钟书夫人)的父亲,1921年,10岁的杨绛随父母定居苏州,即住本巷内。


杨绛与钱钟书

  6号原为雷允上业主雷显之别业,1958年起用作上海外贸休养院,现属市文物保护单位。

  8号原是奉祀清代画家陆治的“包山祠”。

  16号是建于明代光禄寺卿徐如珂故宅“一文厅”原址的忠仁祠,有雕镂精致的砖刻门楼,现为市控制保护古建筑。

  22-1号是市文物保护单位畅园。宅园面积约4.1亩,花园为2.1亩,极具池石之胜。

  建筑学家童寯《江南园林志》中曾说:“城中尚有小园,以畅园、壶园为最。”1956年西部住宅公私合营,花园部分尚属完整,“文革”时遭受严重破坏,“文革”后已全部修复。

  富郎中巷

  东出养育巷对花街巷,西出剪金桥巷。巷长390米,宽2~4米,20世纪80年代初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北宋时名德寿坊,东北口立有德寿坊牌坊,因贤臣富严居住之故。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六:“富严,大中祥符四年进士,以刑部郎中守乡郡。嘉祐中,守秘书监,致仕。未尝一造官府,以耆德称。所居坊,人以德寿目之。”

  南宋时,取《论语》“富而好礼”之义,改名好礼坊,《平江图》中即标好礼坊。范成大《吴郡志》卷六亦云“好礼坊,富郎中巷”,是则此时亦名富郎中巷了。

  卢熊《苏州府志》作富郎中巷,并在“坊市”栏中注:“好礼坊,富郎中巷,旧德寿坊,以表刑部郎中富严所居,嘉泰初重立,改今名。”王鏊《姑苏志》以下均作富郎中巷,王鏊《姑苏志》并注:“(在)太平桥南”。《姑苏图》等均标富郎中巷。

  本巷所名,正如卢熊所言,是“以表刑部郎中富严所居”。然逮至民国,开业医生寓此者甚多,有顾允若、顾乃绩、顾乃大、宋爱人、陆子安、陆先觉、褚蕙等,吴语“郎中”即指医生,故民间竟解富郎中巷为“多医生”之巷,虽为穿凿,亦所谓“无巧不成书”矣。

  7号王宅,内植魏紫牡丹一株,原栽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内,后移至苏州,已有130多年历史。2003年春花开33朵,允为奇观。

  13号原为衹树庵,15号原为兴庵,均已散为民居。

  22号陈宅为宁式清代建筑,系市控保建筑。

  (来源:苏州规划 编辑/滕方菲)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