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与大运河城水相依、相伴而生,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具有地利和先天之利。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运河焕发了新的活力。
又有好消息传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方案》强调,要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其中长城河北段、大运河江苏段、长征贵州段作为重点建设区于2021年底前完成。
通过建设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国家文化公园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4类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
一是管控保护区,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
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核心展示园由开放参观游览、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国家级文物和文化资源及周边区域组成,是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集中展示带以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相应的省、市、县级文物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特色展示点布局分散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可满足分众化参观游览体验。
三是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是传统利用区,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疏导不符合建设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等。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是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方案》提出,要聚焦5个关键领域实施基础工程:
实施基础工程
一是推进保护传承工程,让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融入群众生活。
二是推进研究发掘工程,突出“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整体辨识度,拍摄电视专题片长城之歌、大运河之歌、长征之歌。
三是推进环境配套工程,推出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串珠成线、联线成片,打造广为人知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四是推进文旅融合工程,在大运河淮扬片区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
五是推进数字再现工程,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
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来源:名城扬州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