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宿迁市区东关口历史文化公园北侧,有一座祭祀水神的庙宇,原有清代中叶建造的大门三间、正殿三间、北观音殿三间、南客堂和居室四间。解放后,大王庙的大门和南北附房于20世纪50年代末拆除,仅剩正殿三间,原作为百货公司火柴仓库保存下来,后复建损毁建筑。
作为宿迁城区段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遗产点,王庙现存大殿墙内镶嵌的康熙御文碑刻,部分内容记载了中运河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大王庙墙壁镶嵌有三块碑刻,碑刻时间分别是康熙四十六年、乾隆二十九年、嘉庆三年。
嘉庆三年的碑刻记载了东关口的一个传说:“宿迁县城外东南圩运河之西岸,有金龙四大王庙。中供大王像,左供张老爷像,右供先曾祖文襄公像,旁列侍者二人。庙之建不知起自何时而。文襄公像则江西各帮官丁塑以供奉者。相传康熙年间,江西粮船渡黄时已深夜,遇风几危,莫知所向。遥望前船桅上有灯,仿佛总河靳字随之行,始得入中河口。前船与灯倏皆不见,因塑像于庙中以报德嗣后。乾隆四十七年间,河水盛涨,庙之山门前殿尽付洪流,惟文襄公像屹然不动,人惊异之。水退后,遂移于后殿,即今之奉龛所也。凡此异迹灵应,钟吾父老至今犹津津乐道之。恭惟文襄公治河丰功伟绩,载于国史昭昭,在人耳目而。创开中河,俾漕船既出清口,截流径渡北岸,避黄河一百八十里风涛之险,尤为千古不朽之功。康熙四十六年,钦奉上谕特沛,殊恩加赠太子太保予骑都尉世职,寰等世世子孙感戴天恩,靡有纪极至今。粮艘官丁庙貌,以崇之塑像,以传之。百余年来有如一日,寰仰承先泽,备员粮运,每年押运北上,入庙瞻依,焚香肃拜,敬念先人之遗泽孔长而。寰之年年督运安流,免致陨越者,皆仰赖文襄公之庇佑至。文襄公之所为,经天纬地,体国经野者,又非寰一人之私言而,实河道中万世所永赖也。谨记。嘉庆三年三月谷旦,松江府押运通判曾孙光寰谨识。”
碑文是靳辅曾孙、松江府押运通判靳光寰嘉庆三年(1798年)三月所作,他承袭了世职,专门负责押运漕粮沿运河从南向北进京。自从他负责押运漕粮以后,从来没有遭遇大小灾难。靳光寰认为这是先祖庇佑的功劳,就在宿迁东关口立碑刻石记载祖上功绩,碑上同时记载了发生在东关口运河上船民们世代相传的传说。
大王庙中的“大王像”指的是金龙四大王,名谢绪,浙江钱塘县北孝女里人,隐居在安溪下溪湾,因其排行第四,读书于金龙山,故称金龙四大王。因其具有护漕、捍患的功能,故不断得到明清官方的加封。繁忙的漕运和频繁往来的河工使得明清时期宿迁境内对金龙四大王信仰极为盛行。民国《宿迁县志》记载宿迁县金龙四大王庙:“在城西南,明知县宋伯华建。康熙二十四年,总河靳辅改建于城西南堤上,有敕祭文。又大王庙一在中渡口,一在东关,一在小杨庄。”
“张老爷像”指的是宿迁当地诞生的神祇张襄,人称张将军,原为商人,为舟子所害,死后成神。民国《宿迁县志》记载张将军庙:“在治南十里小河口,神名襄,明弘治年间行商至伍家营,为舟子所害,夜托梦于母,明日得其尸,告诸官,置舟子于法后,为河神,有功漕运,明时屡遣官祭,封以显号。至国朝护漕有验,加封护国护漕勇南王。”
文襄公是靳辅的谥号,大王庙原本为祭祀靳辅,由江西漕运行经运河各帮官丁所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辅“以运道经黄河,风涛险恶,自骆马湖凿渠,历宿迁、桃源至清河仲家庄出口,名曰中河。粮船北上,出清口后,行黄河数里,即入中河,直达张庄运口,以避黄河百八十里之险。”自此,运河河道历200余年而不变,宿迁运河和黄河彻底分离,黄河对宿迁运道的危害也大大减轻。靳辅因开中河减轻了行船中的灾害,被船家奉为运河之神。
在乾隆四十七年,宿迁遭受重大洪灾,洪水冲垮了大王庙,其他的塑像都被冲毁,只有供奉在前厅的靳辅塑像安然无恙,船民对靳辅的敬拜热度更高,把靳辅的塑像移到后堂祭拜。
(来源:中共宿豫区委宣传部 编辑/滕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