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烈士苗昆牺牲75周年,家人希望把他的事迹补录进烈士英名录

2019年12月15日 22:10:37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5年前的12月16日,高邮临泽镇一座桥的东侧,伪军李虎臣部用残酷的手段杀害了年仅21岁的中共地下党员苗昆。今天上午,苗昆的侄子苗月顺向记者讲述了这位烈士惊心动魄的战斗生涯。

  (烈属证)

  少年去布店学手艺,归来已成烈士

  苗月顺在看到本报“带烈士回家”系列报道后,决定联系记者,讲述苗昆烈士的故事,也希望高邮市临泽镇了解情况的老人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苗昆原名苗寿琳,宝应县氾水镇人,出生于1923年9月,少年时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可是日寇突然袭来,宝应被日军占领,苗寿琳不能继续学习文化,14岁时就去了氾水源的布店当学徒谋生。

  在家里老人看来,苗寿琳学了一门好手艺,虽然战火连绵,但是小镇上生活也还能维持。这样过了好几年,苗寿琳长成一个漂亮的青年,是时候娶亲成家了。然而1943年2月,苗寿琳却不辞而别!此时日军正在准备大举清剿“苏中抗日根据地”,大战在即人心惶惶,家人猜测苗寿琳去参军了,但是苦于无法联系,也不敢声张。

  到了1945年清明节前,南乡毕家老庄的一个远房亲戚来到苗家,带来了令人心碎的消息:几个月前,苗寿琳在高邮临泽桥边被伪军杀害了!家人托人去寻找,但是苗寿琳的遗体已经寻不到了。几十年后苗月顺也曾多次走访,但是至今不知道苗寿琳安葬于何处。

  1949年11月,苗家收到了苏北扬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发来的一张第41号“烈属证明书”,上面写着,“苗昆”同志于1943年参加革命,在“敌工科”任职,于1944年12月16日因“敌捕”牺牲。直到此时,苗家才知道,苗寿琳参加革命后已改名“苗昆”。

  老领导讲述苗昆惊心动魄的战斗生涯

  为苗寿琳改名苗昆的是曾任扬州行政区首任公安局长的汪良同志。1943年春,高邮县委成立敌工部,汪良任副部长,化妆成商人开展工作,汪良同时也是苗昆的直接领导人及上线。

  苗月顺曾多次拜访过汪良。汪良向他讲述了和苗昆一起工作时候的情况。

  “1943年春,我第一次见到苗寿琳,他是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朝气蓬勃。当时为了便于工作,不牵连家人,我替他改名叫苗昆,他就成为新四军苏中敌工科一员,是秘密党员。”

  汪良告诉苗月顺,苗昆去当学徒的布店其实是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苗昆在那里接触到革命思想,1940年左右就主动要求为地下组织传递情报,他见到苗昆时,苗昆已经是一位可靠的“老同志”了。

  1943年,抗战处于敌我相持阶段,日伪军困兽犹斗,组织兵力企图一举荡平苏中根据地。敌人来势汹汹,及时、准确的掌握敌伪军情报十分重要。由于任务十分紧迫,苗昆等地下党同志从低姿态模式转变成更积极的获取情报,这也是苗昆突然离开布店的原因。

  苗昆受命潜入到伪111团(李虎臣团)的驻地高邮县临泽镇,开展针对伪军的侦查、策反工作。苗昆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圆满完成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

  汪良回忆,苗昆在临泽镇做了许多工作,多次向上级提供重要情报,但是在秘密战线,这些情报有的是口述转达,有的看完就销毁,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在拔除王营据点的斗争中,因苗昆提供的情报十分重要,功劳很大,上级特别指示要嘉奖他,但是这个嘉奖也只是通过口头宣布,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给他发奖状。

  公开资料显示,1943年秋天,抗日民主政府得到李虎臣部二营调防的情报,组织民兵协助县大队在黄王庄伏击围歼,只用两个小时便活捉伪军30多人,缴获各类枪械30多支。李虎臣损兵失枪,托人带信给汪良“要口饭吃吃”。汪良带了两个同事,来到伪军团部谈判,要求李虎臣撤销白马庙、王庄、周巷三个据点,伪111团活动范围只限在临泽周边五里路之内。经过这次谈判,解放区扩大了3个区40个乡。

  虽然不能确定苗昆是否是陪同汪良去谈判的同志之一,但是汪良口述中苗昆受到嘉奖和这次斗争密切相关。

  苗昆被伪军逮捕后残杀于临泽桥东

  因为情报泄漏,伪军经常吃苦头,他们把苗昆叫做“大阎王”,对他恨之入骨,一直设法把他找出来。

  汪良还曾向苗月顺介绍了苗昆牺牲的情况。1944年秋,苗昆在临泽执行任务时,由于叛徒出卖,被伪军秘密逮捕。敌人对苗昆严刑拷打,想尽快撬开他的嘴,利用时间差,把新四军敌工站一网打尽,但是苗昆受尽酷刑也没有说出敌工站的位置和站长汪良的行踪。

  在发现苗昆被捕后,敌工站曾多次设法营救,但未能成功。审讯持续了几个月,苗昆守口如瓶,敌人无计可施。1944年12月16日,在临泽镇桥头东侧,敌人把苗昆身体埋入土中,用“放地炮开天花”的酷刑将他杀害。苗昆牺牲时,年仅21岁。

  家属希望能在烈士英名录上补录姓名和事迹

  苗月顺给记者看了一张苗昆的照片,照片中是一个十八九岁的短发少年,身穿中式外套,表情严肃。苗家老人说,这是继母拉着他去拍的,当时亲戚给他相了个对象,女孩家提出要看看他的长相,苗昆大概知道一点,很不乐意,但是拗不过继母还是去拍了,没想到竟是他留在世间最后的样子。

  (苗昆照片)

  苗月顺告诉记者,苗昆是他的二伯,牺牲时还未成婚,没有子嗣,后来家人把他过继给苗昆。解放后,苗昆的继母、弟弟和他本人都受到了政府的照顾,领过抚恤金,苗昆的弟弟出租房屋时,因为是烈属,享受免收税的待遇;而苗月顺本人从小学到初中都免收学杂费用。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他发现烈士英名录里没有苗昆或者苗寿琳的名字,感到十分意外,“我们作为烈属,受到政府多年照顾,为什么烈士的名字却遗漏了呢?或者反过来说,如果苗昆不是烈士,我们凭什么领抚恤金呢?”苗月顺猜测,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换证时,有部分烈士的信息被遗漏了。

  “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照顾,我今年已经73岁了,没有任何利益方面的要求,只希望能够把苗昆烈士的名字补录进烈士英名录;如果可以,在他牺牲的地方立一块碑,让后人知道苗昆的故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苗月顺表示。

  由于此前记者也曾遇到持有“烈属证”的烈士家属反映,在烈士英名录上没有看到自家亲人的名字。这些烈士家属猜测,可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换“烈属证”时造成了部分烈士名字被遗漏。针对这一情况,记者将咨询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

  (来源:扬州发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