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新年,到了苏州人吃春卷的时候,在山塘街星桥桥堍摆春卷皮摊的张福文阿婆又开始忙碌起来。今年72岁的张福文在山塘街摆摊卖春卷皮已有30多年,一年只做三个月,每天卖出40多斤的春卷皮。慕名而来的“吃客”来自四面八方,只为吃到这一口温暖的味道。“苏州人认为新春里吃春卷,寓意吉祥如意。我尽量做得久一点、多一点,满足大家的需求。”张福文说。
踏着山塘街的石板路,记者一路兜兜转转,终于在白姆桥东弄22号石库门里,见到了正忙着摊春卷皮的张福文。只见张阿婆熟练地从桶里捏起一团面浆,在铁板上由外至内连续转上三个圈,再将面浆团提起,铁板上留下的面浆由稀糊状变成一张薄薄的春卷皮。做一张春卷皮,张福文只需两三秒钟。“做春卷皮关键是面浆要做得好,大有讲究。”张福文说,她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起床做面浆,先将面粉和水按比例混合,然后不停地在桶里均匀搅拌,直至面浆变得又稀又黏。每天早上出工后,张福文将面浆、煤球炉、秤等一一摆放停当。煤炉上搁着铁板,等铁板烤热,就可以做春卷皮了。张福文说,30年来,铁板已换了一块,而现在用的这块铁板,也由原先的10厘米磨薄至5厘米左右。
采访间隙,不时有顾客来买春卷皮,很多都是老熟客,“张阿婆,来半斤皮子。”张阿婆随手一捏,拎起一沓刚做好的春卷皮子,在电子秤上一放,正好半斤左右。“张阿婆,刚买的大饼,正好给您中午垫肚子。”一位阿姨路过,把大饼放在她摊头上转身就走了。张阿婆说,好多老顾客和自己已经成了朋友,就算不买春卷皮,也常会来聊聊天。“我就喜欢看着这条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和大家说说话、唠唠嗑,一天就过去了。”张阿婆笑盈盈地说。
张阿婆的手艺是跟她母亲学的,小时候看到母亲过年时忙不过来,她就帮忙一起做春卷皮,之后接过母亲的“班”,一做就是30年。如今,72岁的张阿婆和她的春卷皮已成为山塘街上的“温暖招牌”,很多来自各地的人都慕名而来。在张福文看来,做春卷皮不需要什么技术,要的只是一颗实实在在的心。“其实也有人想来学这门技术,但做春卷皮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坐得住。现在能坐得住的人少咯。”张阿婆不无可惜地说。
临近中午,忙碌了一个上午的张福文站起身来直直腰,简单吃过午饭后又坐下继续做春卷皮,直到两大桶面浆一滴不剩,她才歇工回家。对于张福文来说,每天在煤球炉旁排队等候的顾客,就是对自己手艺的一种肯定。
(来源: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