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经济质量高不高、发展活力强不强,与整体的营商环境关系密切。今年省两会,“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热词,也成为了与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江苏省人大代表 周娣
优化营商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省人大代表、江苏易华人造草坪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娣认为,一是投资贸易便利化,二是企业降本增效:“成本确实是减了,这笔省下来的钱用来扩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鼓励创新。”
江苏省人大代表 吴志祥
江苏推动“放管服”改革以来,民营企业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但进一步改革难度更大。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副主席吴志祥认为,要想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用“钢牙”咬下“硬骨头”:“首先,每个规模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具体问题,这需要政府一个企业一个政策来推动问题解决,帮助我们迎接挑战;其次,小微企业面临挑战更大,规模企业和小微企业可以有机联动,规模企业应该加入到小微企业的孵化、加速和投资中去。”
江苏省政协委员 孙继胜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优化营商环境依然是重点,其中既有税费的减免,也有具体政策的集成,对于当下的民营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利好。不过,如何让政策真正落地落实,省政协委员、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继胜提出,首先要避免形式主义:“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比如空气不好了,要分清哪些是扬尘,哪些是在浇混凝土,哪些是项目要继续,要有的放矢。”
江苏省人大代表 陈峥
如何避免这种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有委员表示要在责任考核上抓落实,也有代表认为要强化基层调研。而在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峥看来,营商环境各项政策的落地,需要各类制度不断强化,法律制度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六个‘稳’,‘稳预期’虽然放在最后,但我觉得是对其它五个‘稳’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怎么去‘稳预期’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希望通过法治形式把前期成果固化下来,给企业营造稳定、良好、透明、公正、可持续的营商环境。”
当然,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为广大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预期,增强了投资的信心。宏观政策已经出台,要落实具体的法律制度来打通营商环境层面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出台《条例》配套设施,修改或废止不符合《条例》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持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等等,各种措施将使各类企业在市场中如鱼得水,让他们充满活力,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一定会生机勃勃永向前!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德俭 曹勇 孙昕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