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姣娜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江苏省“三八红旗手”
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主管护师、科护士长
2月9日驰援湖北,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参与患者救治工作。
“尽管收到通知非常紧急,但是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也做好了万全准备,我一定会带着所有队员平安归来。”
2月9日 施姣娜出征湖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护士长施姣娜,是一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5年的老党员。得知疫情时,她正身处异国,施姣娜坚定地和爱人说:“探亲必须提前结束,儿子送给老人帮忙照顾,我要回国支援武汉!”她没有犹豫,没有停留,在爱人全力支持下即刻购买机票回国,并在返程途中向医院表明支援前线的心意和愿意承担护理领队工作的决心。2月9日,她带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30名队员,跟随第五批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省队出征驰援湖北。
施姣娜护士长检查队员防护服穿戴情况
前三天只睡了不到8小时
进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后,施姣娜前三天一共休息了不到八小时。“我们来之前,这里刚改造好,是一个空舱。随着病人陆续增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施姣娜说,医护人员6小时一班,她作为护士长、感控组负责人,要检查每一批进入人员的防护服穿戴是否合格,一直要盯到凌晨2点最后一班进入舱内,检查安全无误后,才放心坐班车回驻地。加上穿脱防护服时间,回到宾馆已是凌晨3点半,严格消毒洗漱后,5点才能躺下来,7点多又要起来开始新的战斗。
施姣娜护士长消毒护理用品
睡得少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方舱内虽然都是轻症病人,但院感防控工作丝毫不能马虎。方舱医院里近340名医护人员,来自全国几十家医院,医护级别能力不一样,每家医院工作模式不一样,对院感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管理难度非常大。
施姣娜护士长进舱前穿戴防护服
因为,只要有一个战友感染了,300多人就都会有感染的风险,所以团队的终极目标是:付出最大努力救治病人,并且确保自身零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施姣娜与负责院感防控的其他专家一起,努力管理好每一个细节。她观察发现,医护人员出舱等待时间较长,提出了通道改造计划。从绘制草图到现场监督施工,短短12小时,就完成完全符合感控要求的两条出舱路线,将出舱时间压缩到30分钟。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医务人员在舱内的时间,减少了感染风险,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感谢和好评。
创新措施 预防医护人员皮肤压伤
立足专业,做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是施姣娜的工作信条。作为一名国际造口师、省级专科护士,除了感控工作外,她将伤口造口专业知识用到抗疫工作中。她发现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等容易引起压力性皮肤损伤,战友们脸颊部、鼻梁、额头等部位皮肤出现不同程度压痕,二次佩戴时疼痛感更加明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施姣娜借助专业知识,立即采用电子问卷了解现状,并制订整改措施。她利用工作之余宝贵的休息时间,反复宣教预防压力性损伤,提升队员防范意识。
对于高危人群面部皮肤敏感、脸部消瘦等情况,施姣娜就给他们用新型敷料保护容易受压的部位,达到减压目的。在她的努力下,队员们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从原有的8.3%下降到3%。
施姣娜护士长护理病人
“虽然您看不到我的面孔,但我有一双会笑的眼睛啊!”
在舱内感控巡查时,施姣娜多次注意到患者王阿姨很少参与舱内活动,并且不愿意与其他患者交流,甚至拒绝治疗。她了解到,王阿姨是浙江舟山人,家中多人都是新冠肺炎患者,她自己目前虽然没有咳嗽等症状,但核酸检测多次为阳性,内心特别焦虑。施姣娜和管床医生沟通后,积极为王阿姨协调CT和再次核酸检测,并鼓励她参与治疗。渐渐地,王阿姨的病情改善并顺利出院。王阿姨出院时,施姣娜送上战友们准备好的礼物和平安果,王阿姨哽咽地说:“小施啊,我真的很想看看你的笑容,记住你的面孔,记住所有白衣天使的模样……”
她是抗击病毒的英勇战士,独立坚强;她是战“疫”一线的铿锵玫瑰,美丽留香。
(来源:江苏广电南京中心站/朱妍 通讯员/董玲 编辑/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