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网课”成为学生在家上课学习的新途径,曾经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纷纷“云”上化身“主播”,隔空传道授业解惑。为了让学生在“网课时代”一样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扬州市文津中学在“扬州智慧学堂”的标配模式下,还“选装”了文津校本化的网课载体——知识胶囊,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状况选择课程,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开启“云”上课堂,起初效果未尽人意
2月10日,全国各地开启“停课不停学”的模式,线上听课、线下写作业,再线上交作业、改作业、讲评……一堂堂网课让线上教学热闹了起来。扬州市文津中学初二班主任季帅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以来,每天7:30,他会准时将网课推送给全班同学。8:00,在后台查看“出勤率”;16:00,批改网课作业;19:00,陪着全班同学“云自习”。
从后台的“出勤率”来看,学生们在家学习依旧不马虎。老师兢兢业业,学生勤勤恳恳。那是否就能达到线下教学一样的效果呢?
对此,记者采访了扬州市多所学校的老师,得到的答案惊人的一致:线上教学无法达到线下教学相等的质量,因为老师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也无法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知识点的难易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更缺乏平常课上课下零距离的交流沟通。
“之前我们也录过一些微课、网课,但那时是‘加餐’,把‘网课’完全当成‘正餐’,这还是头一次。”扬州市文津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张玲告诉记者,线上教学,老师所能督促的是学生有没有上线听课,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听懂。张玲说,一节课她至少要录上三遍才能满意,常常要忙到夜里11点多。作为英语教研组组长,张玲还要比别人多想一步,“录播课程面向全年级学生,但各班学情不同,所以我们在作业上也会分层。”张玲说,学校有校本的《导学稿》,她会根据各班学情将导学稿整理好,设定时间准时送达。
“知识胶囊”有妙用,有效助力“云课堂”
宅家抗“疫”的日子里,如何才能破题“停课不停学”的困局?为此文津中学特别成立14个“停课不停学”备课组,该校校长王军文给所有老师定了几条规矩——不能长时间让学生面对电脑和手机,不能“满堂灌”,不增加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如何才能达到王军文校长定下的“规矩”呢?记者注意到,除了“扬州智慧学堂”的网课,这14个备课组的老师们还特别推出了文津校本化网课“文津知识胶囊”,依靠一个小程序,学生只需微信扫一扫就能快速进入课堂听课,方便快捷。
“我们学校一直采用的是‘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导评促学。从预习到课后评价都有完整的导学稿,每节网课上线前,老师都会将导学稿发给学生,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文津中学教务处主任周光芬说,疫情下的学习,导学稿和“知识胶囊”的有机组合、优化配置,可以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时间交给学生,即便没有老师在身边,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摸索中不断创新,短短1个多月,文津中学的教师们自己在家录制了342节网课。这些网课中,有家长重视的语数外,也有孩子们喜欢的音体美、心理、德育等课程。“我们有体育‘胶囊’,指导学生加强体育运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有劳动‘胶囊’,让学生尽己所能,洗碗、做饭、打扫卫生,承担家务,让父母多了一份欣慰,也让家庭添了一份温馨。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增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周光芬说,按照预先设置的课程架构授课,学生学习不仅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胶囊”里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营养,也从多方面、多纬度吸引学生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从校内火到校外 ,打破壁垒优质资源云分享
“这种网课更好,让小孩子可以有选择性,更具针对性。”家住东区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延期开学期间,孩子宅在家,文津中学这套“知识胶囊”确实不错,挺管用,效果不错。
“真没想到,我们的‘知识胶囊’一下子火到了校外。”王军文告诉记者,文津中学刚推出“知识胶囊”时,一节课的实时点击量近一千,但到了后期几乎每节课的实时点击都超过两千,从校内火到校外。互联网时代,学生不再局限某一个班级,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学生可以同时上一节课;一节优质课不再局限一间教室,更多壁垒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传递分享给更多的学生。
探访中,记者发现,关于课堂改革,文津中学从未停止过“折腾”,每一次改变的不仅是外显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教学改革的思想。从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四导四学”到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个性化课后辅导平台”,再到富有文津特色的“知识胶囊”,因此,这一次“停课不停教”对很多文津人来说,线上教学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自然流淌”。
“线上教研精准、线上教学互动、线上学习自主”,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停课不停教”后,文津中学校长王军文总结出了这18字箴言。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明玉花 通讯员/田文荟 编辑/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