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古装剧《清平乐》火了,如同一幅淡雅的宋代画卷,徐徐展开了一个时代的风雅。除了一心工作,无心恋爱的皇帝皇后,剧中阵容庞大的“宋代男团”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清平乐》中,晏殊、富弼、韩琦、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朝廷大臣,无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而这些“宋代男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来过扬州。毕竟,宋代扬州,也是一处富庶繁华之地。
晏殊携子游扬州
作为皇帝的老师,晏殊在《清平乐》中儒雅大度,而在历史上,他也是一位“太平宰相”。和他的政绩相比,晏殊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词。无论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他的一生之中,去过很多地方,包括扬州。在刘小川所著的《品中国文人》中,写晏几道时,如此写道:“大约从十来岁起,晏几道陆陆续续地随父亲宦游,先后去过颍州、陈州、许州、杭州、扬州等地”。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也是写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大词人,可以想象的是,当晏殊带着晏几道来到扬州,这座城市的风雅浪漫,一定会为他们的词作,增添些许诸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轻柔。
富弼指挥练水兵
晏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他身居高位,不忘提携后人,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而对于自己的女婿富弼,也是举贤不避亲,建议皇帝重用富弼。
而富弼也是不负众望,文武双全,得到皇帝重视。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富郑公弼以使判扬州”。这里的“判”,是指高官任基层职务,富弼以枢密使资历担任了扬州地方官。扬州一直是中国东部江淮之间经济、文化中心,素有“风水宝地、文化扬州”之誉,而且那时候的扬州,管辖范围很大,一直扩展到了海边。当时还有海盗,富弼就在扬州为官时,操练水兵,打击海盗,保得一方平安。
韩琦簪花留佳话
在宋代,还有一位和富弼齐名的名相,那就是韩琦,两人并称“韩富”。
韩琦是在庆历五年(1045年)出任扬州的。在他任职的不到三年间,正是扬州繁荣的时期,他写下了《维扬好》等诗作,“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是概括扬州盛况的名句。
韩琦在扬州,心系百姓,而流传最广的,则是“金带围”的故事。官署后园有芍药一枝分四杈,每杈各开一花,上下红色,中间一圈黄蕊,称为金带围,据说出现这种花,城内就要出宰相了。韩琦觉得很奇异,想再约三位有朝官身份的客人来一起观赏,以应四花之瑞。当时王珪以大理评事为扬州通判,王安石以大理评事任淮南判官,都在扬州,便都请了,还差一位客人就以州钤辖诸司使充数。到了第二天,钤辖忽然患腹泻不能来,就临时请了一位路过扬州的朝官陈升之参加。四人聚会,各簪金带围一朵,甚是欢乐。三十年后,果然四个人都曾为相,这就是著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如今,在瘦西湖万花园内,还有“四相簪花”的雕塑。
欧阳修建平山堂
韩琦在扬州的时间不算长,不过两年多,但是给百姓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知扬州,写信给韩琦说:“但日询故老去思之言,遵范遗政,谨守而已。”即老百姓思念韩琦的治绩,他将以韩琦为榜样,继承韩琦的做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韩琦的政绩。
至于欧阳修在扬州,那就是扬州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欧阳修因望“江南诸山,(如)到此堂下,拱揖栏前,若可攀跻”,遂在蜀冈中峰建造了一座“平山堂”,作为平时讲学、宴游之所,曾于堂上宴会群贤。
遥想那年夏日,欧阳修邀集一众文人墨客,汇聚在平山堂上,又派人骑马到邵伯湖中摘取刚刚开放的荷花百余枝,遍插盆中,宾主们纵情诗酒。酒过三巡,欧阳修命人取出一枝荷花,穿插往来于宾客之间,每经过一个客人身旁时就让他摘取一瓣荷花,摘取最后一瓣荷花的人就必须作一首诗,喝一杯酒,这边是风雅了千年的“坐花载月”了。除了在大明寺旁建平山堂,又在琼花观中筑无双亭,观中琼花一株,天下无双。这些景观,如今都能见到。
东坡十多次过扬州
欧阳修来过,那么他的学生苏轼,也在扬州留下过佳话。
苏东坡在《淮上早发》中写:“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是说来过扬州十次。而扬州学者殷伯达经过考证,苏东坡来过扬州十三次,每次都有具体的时间佐证。
苏东坡来扬州,前几次都是为了追思恩师欧阳修,所以在平山堂旁,建了谷林堂,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他最后更是追随老师,在扬州担任太守,造福百姓。扬州学者丁家桐在散文《太守之风》中,总结出了苏东坡在扬州的四大政绩:一是宽积欠,二是允贩运,三是禁贪腐,四是增景点。而他留给扬州的故事,传说等,更是经久不衰。
范仲淹仪征看戏
剧中的范仲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但是范仲淹在扬州的故事,流传不多。扬州学者韦明铧说,大约在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去仪征看望好友施昌言,施昌言邀至后堂叙旧,安排儿子和婢女联合演出杂剧,款待范公。史载:“昌言为发运使时,召范仲淹至后堂。出婢子为优,杂男子慢戏,无所不言。仲淹怪问之,则皆昌言子也。”
当时,范仲淹还有点不理解,为什么施昌言的儿子,会和女戏子一起演戏,而施昌言则解释,这是家养的戏子,与家人很熟,无关风华,这才让范仲淹释怀。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一生,也是在宦海之中,浮浮沉沉,他顶撞权贵吕夷简,被发配外地。一路上,只有在扬州时,受到了友人们的接待。扬州这座城市,包容开放,并总会以最温柔的怀抱,温暖每一位过客。
王安石泊船瓜洲
在那个时代,除了《清平乐》中的这些“宋代男团”,还有一位重要的文人官员,那就是王安石。在夏坚勇所著的《庆历四年秋》一书中,结尾部分,写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庆历五年三月,韩琦罢枢密副使,出知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多好的诗句啊!一句诗照亮了一座城市,三月的扬州艳压群芳。朝廷为他选定的这个时间节点很够意思。
扬州府衙里有一名从八品的签判,前几年刚刚进士及第。韩琦见他上班时经常蓬头垢面衣冠不整,便认定他像当年牛僧孺手下“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书记”一样,沉湎于扬州的夜生活,就好心劝诫他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不要自暴自弃荒废年华。其实这位年轻人不仅胸有大志,而且是个学习狂,每每通宵读书,弄得上班前都来不及盥漱。但他不屑于向长官解释,仍然我行我素。韩琦当时实在看不出这个不修边幅的年轻人日后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年轻的签判也对长官印象不佳,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评价说:“韩公但形相好尔。”认为韩琦只是长得帅,一张面孔政通人和,其实……而已。
这位有些可爱的年轻人,名叫王安石。他先是在扬州任职,随后在24年之后,拉开属于自己的变法大幕,在他的一生沉浮中,也多次扬州,特别是在经历过变法之后,再度出山,心情忐忑,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