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的大淖,高邮画家画出来了,“汪迷”们过来看看!

2020年05月07日 11:30:58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县境之内,也再没有别的叫做什么淖的地方”。

  这是汪曾祺的小说名篇《大淖记事》的开头,原载于《北京文学》1981年第四期。这篇小说不仅描述了锡匠“十一子”和“巧云”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描写了高邮城北大淖河的风光。这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因为这篇小说,“大淖”也成为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时光荏苒,当年的大淖河,已是今非昔比。高邮艺术家潘宝明,为了再现汪曾祺笔下的大淖,遍访乡贤,七易其稿,终于画出了一幅《大淖河风物旧貌图》,再现了小说中的高邮城北大淖风物,也是汪曾祺当年所见到的大淖。

  文字中风光秀美色彩斑斓

  画面中沙洲水暖舟船往来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

  这是汪曾祺笔下的大淖,可见在当年的高邮城北,这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水面,四季分明,草木茂盛。

  在这幅《大淖河风物旧貌图》中,最醒目的中间位置,就是一大块沙洲,那就是小说中的“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了,沙洲之上,草木葱荣,鸭禽戏水,水生菱角,沉浮其中,看上去生态盎然,和谐共生。

  潘宝明介绍,在汪曾祺笔下的大淖,最重要的就是水,那些灵动的水,一直伴随着汪老的一生。在他的记忆里,在他的文字中,无不透露着对于水乡的眷恋。在汪老小时候,他就经常跑到大淖河边上,看着水中的莲花开放,鸭鹅浮水,还有那些船只,来来往往,承载着一户户水乡居民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景。这样的美好,也一直贯穿在汪老的文字之中。

  小说中的爱情淳朴自然

  画面中的人物勾勒生动

  《大淖记事》是一篇小说,除了描绘高邮大淖河的风物,还有生活在岸边,那些生动的人间爱情。在《受戒》中,主角是明海和小英子,而在《大淖记事》里,则是十一子和巧云。这两部有关爱情的故事,一直流传。

  十一子是一名小锡匠,“他长得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天热的时候,敞开衣扣,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宽的雪白的板带煞得很紧”。

  挑夫之女巧云则是清丽脱俗。“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像妈。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皠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

  大淖人虽然挣扎在贫困线上,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古朴、率真、自由、快乐,更顺乎人的自然本性。大淖世界中的人们没有接受过儒家礼教的教育与熏陶,却拥有民间最质朴淳厚的生活原则。他们讲义气,互通有无,真切地同情弱者,尽其所能地给予帮助。他们没有任何伪装地、自由地爱着与恨着。在大淖,婚嫁不用媒人,不受所谓三纲五常的限制,只要符合一个标准:情愿。巧云与十一子相爱,却被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巧云没有流泪,没有寻死,也没有就此认命,而是和十一子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这种道德感与传统的“节烈”观念具有鲜明的区别,带有明显的民间道德与地域性道德的意味,体现了生机勃勃勃的生命意义。

  作为画家,潘宝明在画面中,也着重再现了小说中的主角——巧云和十一子。在画面的左下方,标注着一处“十一子小锡匠家”,而在右下方,则有“巧云家”。不远处,还有两个小人,一前一后,似在牵手而行,还注明了人物身份:“十一子小锡匠和巧云”。

  潘宝明说,在汪曾祺上小学时,他听说大淖的一个小锡匠因为与保安队的兵的女人相好,而被保安队打“死”了,后来又被人用尿碱救活。汪曾祺跑去出事地点看,也在那里看到了小锡匠要好的年轻女人,虽然屋里很黑,并不能看清人的五官,但他无端觉得那女人很美。过了两天,锡匠们上街请愿,为同伴讨公道。这些事给了年幼的汪曾祺很深的印象,他蒙眬觉得这是一种优美的情感。这种记忆深植于他的脑海中,最终写出了《大淖记事》。而他在画面中,也再现了“十一子小锡匠和巧云”,来赞颂这种追求自由的爱情。

  记忆中的场景水乡生活

  画面中的场景一一再现

  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也用文字,再现了记忆中的大淖生活场景。比如“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西边是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的瓦屋”、“轮船公司东头都是草房,茅草盖顶,黄土打墙,房顶两头多盖着半片破缸破瓮,防止大风时把茅草刮走”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水乡生活图景来,可以看出,在这里生活的人,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对于生活有热情,有向往,将一个个寻常的日子,活得热气腾腾。

  而在这幅《大淖河风物旧貌图》中,潘宝明所再现的大淖生活场景,要比汪曾祺笔下的更加详细,更加真实。在画面中,有小说中提到的“轮船公司”,设在岸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艘轮船,正在水中行驶。

  而在画面中,更多地点,却是小说中并未出现的,比如“时万才蛋行”、“三圣庵”、“北窑庄”、“观音庵”、“小戏台”、“谈家大院”等,还有很多当时的行当,如“挑夫”、“打芦席”、“银匠”、“锡匠”、“铜匠”等。

  潘宝明介绍,小说中的《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借用了这个地点,所以在文章中,不可能将周围所有的地点都写出来。而他在绘制这幅画面时,则要真实再现,当年汪曾祺见到的大淖场景,这些地点,都是真实存在的。他所绘出的,是一整片“大淖”,不局限于小说《大淖记事》。

  所以,潘宝明遍寻生活在当地的老人们,请他们一一回忆,根据老人们的口述,绘出图案,再请他们过目确认。有位96岁的老人阎世俊,曾经担任过当地的安保工作,对当时的民居了如指掌,能回忆出从新巷口到人民桥沿途,200多家民居及店铺的名称,并对轮船局等地,有着非常清晰的印象。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潘宝明七易其稿,耗时一年多,最终完成了这幅《大淖河风物旧貌图》。

  如今大淖如同水塘

  希望能够恢复景观

  如今,高邮北门大街上,还有一条“大淖巷”,穿巷而过,不过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处面积较大的水塘,这就是大淖,被打造成了一处水景公园,水边芳草萋萋,水中绿萍漂浮,岸边小亭,亭亭玉立。

  “我们小时候,这里的水大呢,我姐姐那时候在兴化那边上山下乡,我去看她,都是在这里坐船去。当年的大淖河,能够一直通到宝应、兴化那里呢!这里的轮船局,也是高邮县城一处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高邮市民朱国祥说道,“现在这里航路已经不通了,还是有些可惜的。”

  高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陈鲁高,多年一直沉浸于当地民间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潘宝明绘画期间,陈鲁高也是不断指导。他说,对于广大的“汪迷”们来说,“大淖”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地点。现在大淖河是一个公园,要比之前好一些,但是还是可以再拓展恢复一些大淖河的景观。比如河中的沙洲,以及岸边的一些景致,虽然大淖河已经不具备通航的条件,却也能尽量扩宽河道,再现原生态的水景。如今,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已经落成,而和大淖河的距离,不过百米,如果能够恢复大淖河景观,就能和汪曾祺文化街区相互呼应,让所有的汪迷,都来走一走,都能看一看,当年汪曾祺见到的“大淖”场景,感受《大淖记事》中的民俗风情。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