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碰撞后会产生怎样的火花?5月25日,高新区召开全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大会暨争先进位推进会,参会的奥特维党委书记、行政总监刘汉堂感触很深。“公司于2010年成立,白手起家时几个人,到目前上千人的规模,直至5月21日成功登陆科创板,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受益者。”昨天,刘汉堂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新动能。
无独有偶。卓品创始人、总经理李大明选择无锡创业的理由,也是看中良好的引才计划与创新氛围。
作为城市高新产业集聚之地,无锡高新区是城市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也是科技资源的集聚地,更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区域创新动力对周边板块将起到有力辐射。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会上印发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创新12条”)。这份含金量很高、可操作性很强的文件,在全市率先提出激励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概念,助企引才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提升区域创新力辐射周边,真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能冠军”!
争先进位,目标全国高新区20强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高新区始终被寄予厚望。全市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大会要求,“充分发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矩阵’作用”,高新区的“科技使命”与“科技担当”一览无遗。
从历史沿革来看,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产物;从发展脉络来看,科技创新亦是立区之本、动力之源、突围之路与转型之向。纵向看,高新区以科技创新立身一脉相承一路成长;但横向比,兄弟城市的迅猛发力带来倒逼之势。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高新区怎么办?争先进位,目标进入国家级高新区20强!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重托,也是高新区自身发展的倒逼。科技创新就是动力源——切实把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打造高效益企业的“胜负手”,努力成为无锡产业强市的“代言人”、开放园区的“代表作”。
创新12条,以区域创新力辐射全市
思想形成共识,举措扎实务实。“‘创新12条’,条条写到我们心坎上!”会议现场,一些企业家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家,也是科学家。他们表示,科企有爆发力,但要走得更稳更远,离不开耐力,“创新12条”就是“能量棒”。
一起来看“创新12条”:突出重大项目落地的带动作用、突出企业的核心创新主体作用、突出领军人才项目的支撑作用;加快科技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加快龙头企业生态园区建设、加快打造产业创新综合园区;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健全创新创业服务市场化机制、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细究“创新12条”,由成长梯队培育体系、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区域研发创新体系、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四个层次构成,以“全链条”概念贯穿始终。其中,构建全链条区域研发创新体系一块,占比达三分之一。
在“创新12条”中,见人——新版“飞凤人才”计划;见事——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产业薄弱环节补链,支持重大项目做大做强;见金——打造 1000 亿总规模创投基金、提供 1000 亿新兴产业专项贷款优惠扶持;见智——以“全链条”概念贯穿始终,自成体系。高新区要当全市科技创新的“模范生”:做好自己,带动辐射他人。
招才引智,“院士经济”蓬勃兴起
“一季度,瀚云科技签订合同额为去年同期的十倍。”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多数经济指标同比回落,但瀚云科技CEO何渝君的一番话,却让人看到新经济的力量。
聪明的人+聪明的钱(资本),就是科企化危为机的秘诀。创新驱动,说到底还是人才驱动。高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仅2019年,就引进蒋剑春等7位院士领衔的重大创新项目,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34家,其中省级以上12家、市级22家,院士工作站总规模位居全市第一。与此同时,以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在此次疫情中均实现逆势增长,体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