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拨回到2月26日。总部位于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价在盘中再创新高,一度冲至718元/股的高位。
卓胜微是一家射频前端芯片研发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应用于三星、小米、华为、OPPO、vivo、联想等知名品牌。疫情之下,包括卓胜微、朗新科技、药明康德在内的一批无锡上市公司逆势上扬,展现出更强的“免疫力”。
异军突起的背后,得益于无锡始终坚持产业强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12月27日,无锡重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强市“复兴号”驶向更广阔的蓝海,续写无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插上“云翅膀”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疫情让数字经济迅速成为热点。数字化手段在线上零售、精准防控、减轻基层人员负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复工复产中,数字化又提供了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多个“非常生活”版本。应对疫情,各大运营商及互联网平台纷纷基于位置、行为数据推出了行程、区域、城市相关查询服务,既方便用户自查是否与疑似感染者有过交集,也为基层社区的精准化预防提供了技术支撑。
数字化同样为产业赋能。捷普电子是无锡首批真正意义上的5G工厂,去年9月企业和无锡移动合作,完成了5G基础覆盖探索智能制造垂直应用。公司运营总经理肖勇认为,5G技术应用帮助企业实现了真正的柔性生产,“最大的贡献并不是节约劳动力,而是让产线更加智慧,能够对应订单、库存的变化,做出最优方案。”
业内人士分析,后疫情时代,伴随5G技术的加速普及,数字化、虚拟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复苏和转型提供新的可能性。
的确如此。在各行各业受冲击的大背景下,无锡数字经济依然延续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杜小刚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季度,无锡物联网、软件、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分别逆势增长10.2%、7.2%、5.5%,呈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线上购物、订餐、娱乐等数字消费新模式表现活跃,有力促进餐饮、零售、服务行业的加快复苏和转型升级。
近期,为持续巩固数字经济的领跑优势,无锡集中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制定出台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公共数据管理规章和5G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城市公共服务门户“灵锡”超级应用,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国家组织的专家论证,与国内四大电信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
下阶段,无锡将扎实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数字“新基建”投入力度,加快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和交通、民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2025年前新建5G基站超4万个,形成泛在互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确保到2022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7%的目标;进一步丰富数字业态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开放和利用水平,鼓励引导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商业模式,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助力智慧城市运行、切实便利群众“衣食住行”。
加码“总部经济”,攀向价值链高端
4月的第一周,喜讯从锡东新城传来:b-ONE宽岳骨科在越南胡志明市成功开展了首例MOBIO全膝和JUVENO全髋置换手术,正式进入东南亚关节市场,在中国和美国之外开辟了新的业务区域。今年春节后正式签约将总部落户锡东新城商务区内的宽岳生物,为当地生命科学产业高地的总部建设蓝图添上一笔。
让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领航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辐射周围地区——占领价值链高端的“总部经济”,近年来在无锡经济舞台上的显示度不断提升;随之释放出的“总部效应”,愈发坚定了无锡加码发展“总部经济”的决心,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创新链核心。
最新发布的2019年度纳税百强榜单上,总部企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无论是蝉联榜单第一名的阿斯利康,还是首度进入榜单前三的海力士,以及那些为人所熟知的企业:海澜、博世、中信特钢……都闪烁着耀眼的“总部”光芒。无锡市财政局分析人士表示,总部企业“开枝散叶”,对地方的纳税贡献度呈上扬态势。
截至目前,无锡拥有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36家、全省第三;40家经过市级认定的总部企业平均营收4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0%以上。
“大型总部企业的落地,可以带动一系列和产业链有关的配套企业的出现,带来很多的机会。”无锡市发展改革委人士指出,发展总部经济为地区在税收贡献、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甚至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有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上下游甚至服务公司随之迁移,即“产业乘数效应”。海力士正是一个实证。2018年9月,SK海力士中国销售总部签约落户;今年1月,SK海力士和无锡高新区签约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园;紧随其后,还将布局半导体全产业链,同时推进学校、医院等项目落户。
其实,无锡并不是一个对总部经济有着天然吸引力的城市,甚至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总部的引力。为何企业纷纷将总部设在无锡?无锡市发展改革委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无锡的总部经济涵盖了综合型、研发型、销售型以及金融、物流等范畴,稍作分析能进一步发现:本地的制造业根基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实践证明,立足本地产业发展与之匹配度高的企业总部,是一条可以复制推广的路。在江阴,这个交通并不占优势的城市,却让贝卡尔特、中信特钢、见龙国际等企业在此建了功能性总部。
枢纽经济 “融”汇城市硬核竞争力
得枢纽者得天下。
4月27日凌晨1时34分,由DHL运营的“芝加哥—仁川—无锡—芝加哥”货运航班飞抵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进港货量63.9吨;5时56分,航班搭载109.6吨货物离港飞往美国芝加哥,主要是苏南企业出口的IT电子产品、防疫物资、汽配等。
这条“美线”自4月1日临时复航起,一周执行6班,加上2月14日复航的“无锡=哈恩”定期航班、3月17日开航的“无锡=新加坡”临时航班、3月21日首航的“无锡=大阪”临时航班,硕放机场已运营的4条国际货运航线为稳定国际供应链、助力苏南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疫情期间的不俗表现,展现了苏南硕放机场逆境中的主动作为。2019年,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近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6%、17.2%。硕放机场集团负责人介绍,业界对于发展临空经济,有两个门槛指标,一是货邮吞吐量10万吨,二是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就无锡而言,10万吨的货邮指标2017年就已达到,千万人次的客流量也计日可期,现在到了加快谋划临空经济的阶段”。
依托硕放机场发展起来的无锡空港经济开发区,也正擘画临空经济的升级版文章。空港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坦言,园区现有的物流产业大多为仓储物流,层次较低,布局较零乱,产业的关联度也较弱,未来将重点考虑整合区域货运资源,提升现有物流企业匹配度,合力引进新的货运航空公司,加快发展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保税仓储、跨境电商等临空型产业。
根据无锡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江阴港货运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65万标箱。
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江阴港依托“江尾海头”的区位优势和“T”字形航线网络,发挥“江海河”联运枢纽港的优势,2009年跻身亿吨港口俱乐部,2017年跨过2亿吨大关。
目前,江阴港已开通集装箱航线49条,每周116个航班,件杂货航线16条,与全球100多个国家、600多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
江阴港就是无锡港,加快发展江阴港应充分利用好无锡大市的资源。无锡市发展改革委人士表示,海港和内河应建立健全联运机制,江阴港支撑无锡不锈钢市场、钢材市场、粮食市场、大件杂货流通的运输作用可进一步放大,彰显水运吞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
一个高铁站催生一座新城,锡东新城是无锡枢纽经济的缩影。新城建设十多年来,依托“高铁+”优势,商务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精准医疗、产业金融等新经济业态,税收结构悄然发生变化。
数据显示,2016年,商务区第一幢产业载体创融大厦投用时,房地产+建筑业在税收结构中占比高达70%,新经济占比基本为零。到2019年,商务区经济总量已增长50%,房地产+建筑业占比下降到45%左右,而新经济贡献份额大幅提升至22%左右,产城融合水平跃升至一个新层级。
按照无锡市域规划图,在建的南沿江城际铁路项目不仅增加了一条东西向铁路,而且将终结江阴无高铁站的历史,并助推构建以高铁无锡东站、无锡站为龙头,高铁惠山站、新区站、江阴站、宜兴站为联动,服务全域、辐射周边、集聚高效的“2+4”高铁枢纽群,锚固无锡作为全国性铁路枢纽的发展格局。
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无锡,集聚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各大枢纽要素,是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定位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枢纽经济大有可为。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无锡正在将不可多得的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打造空港、海港、高铁港、陆港四大枢纽经济区,建设长三角一流的枢纽经济中心城市。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刘康亮 赵夏楠 徐恺言 通讯员/金纬 编辑/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