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离婚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调解。”
最近,记者从召开的全市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工作会议暨家事审判联席会议上了解到,苏州超七成少年家事案件通过调解或撤诉方式化解。
“性格不合”成婚姻的大隐患
超过七成少年家事案件通过调解或撤诉化解
姑苏区金阊法庭专业审理全区的婚姻家事案件。
但要在这家法庭起诉离婚,须通过几个关卡:先在“风险评估报告”上进行问卷填写,得出胜诉率。
不过,这个胜诉率只是一个参考,会让当事人发现,自己的婚姻还有挽救的机会。
如果这个步骤没有阻挡“离婚”的脚步,就会进入到第二个步骤——法庭会请妇联、律师、心理师等行业的专业调解人员为你们调解。
“这些都是在诉前解决,如果挽救没有效果,才会进入到诉讼程序。”姑苏区金阊法庭庭长许惠珍介绍。
2019年,金阊法庭审结家事案件1156余件,调撤率达68%。2017年至2019年,苏州两级法院共受理婚姻家事案件30831件,审结30378件,超过七成少年家事案件通过调解或撤诉方式化解。
许惠珍介绍,调解成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还与夫妻双方闹离婚的原因有关系。
“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由于双方性格不合,就日积月累导致了爆发。”许惠珍告诉记者,“而性格不合就是一个很模糊的事情,就需要先通过调解来找到症结所在。”
妇联1200多件信访中近3成涉家暴
除了取证难,“家丑”也让人三缄其口
2019年1月19日,市民杨先生因琐事与妻子多次发生争吵,后持剃须刀将原告头部砸伤。妻子报警后,当地警方给杨先生出具了家庭暴力告诫书。
法院经调查发现,双方感情并没有彻底破裂,原告也撤回了离婚起诉。经跟踪回访发现,夫妻双方也未再出现家暴行为。
“家暴的行为需要严格的鉴定,但在夫妻双方闹矛盾时,经常会出现互相加害的现象,而且取证也是比较困难。”姑苏区友新派出所巡逻防控队副队长吴振龙介绍。
吴振龙解释,当警方首次接到报案时,民警一般会进行调解,并会根据受害人要求送医检查。“当再次接到这一警情时,我们会对加害人出具‘家暴告诫书’。”
吴振龙介绍,“家暴告诫书”是一式三份,分别给加害人、受害人和居委会。“但有少部分人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不会执行。”
除了公安部门出具“家暴告诫书”,受害人还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但从目前来看,申请人数并不多。
姑苏区金阊法院民生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副主任陈瑾介绍,一些当事人认为,“人身保护令”可能会让邻居亲友看笑话,从而激化矛盾。“从2016年至今,只有4起案件采用了‘人身保护令’。”
根据苏州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的1208件信访中有332件涉及家暴,占比27%;2019年的1271件信访中有361件涉及家暴,占比28.4%;2020年1-5月份有395件信访,涉及家暴有93件,占比23.5%。
“这些家暴现象中,以80后居多。虽然现在女性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家丑不可外扬’的固有思维,还是让不少人选择了忍。”苏州妇联权益部部长徐苏华介绍。
探索全方位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
挽救布满裂痕的家庭 保护未成年人利益
家庭出现了矛盾纠纷,相关部门和组织及时进行介入。但当事人回到家庭,回到社区后,又该如何实现“无缝衔接”地监督?
今年年初,全市法院通过“一院一品牌”工作机制,将法院的少年司法审判职能与社会支持体系做了有效的链接。
“每一个离婚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调解。”苏州中院少年庭庭长姜彦介绍,随着流动人口的沉淀、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多元文化的渗透,对公众的家庭婚姻观念冲击较大,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家事审判的重中之重。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吴万江介绍,苏州全市法院将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加大少年家事审判方式和机制的改革力度。
“就是要打破闭门办案的模式,走出少年审判的‘孤岛’,加强与其他13家联席成员单位的沟通和协作,推动形成理念趋同、资源整合、衔接顺畅的全方位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体系。”吴万江表示。
(来源:看苏州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