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万亩大林”的“七十二变”

2020年06月17日 08:30:52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有一个村叫万林村。该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植树造林上万亩,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题词“万亩大林”,该村因此而得名。

  万亩树林现状如何?6月15日,记者到万林村采访。刚进入万林村地界,就看到路边矗立着一块三四米高、一米多宽的大石头,石头上镌刻着“万亩大林”四个大字,落款为胡耀邦,时间是1960年3月。

  在万林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曾经做万林村党支部书记近20年的王万鹏,听他讲述万林村栽植万亩树林的故事。王万鹏今年68岁,他对当年植树造林的盛况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为防风治沙植树造林,

  胡耀邦题词“万亩大林”

  王官集镇万林村过去叫王集公社蔡庄大队,位于古黄河支流南岸。

  古黄河水过去经常泛滥。经过河水多次冲刷,带来大量泥沙,蔡庄大队土地变成了大面积的沙滩。一刮风,就沙尘飞扬,让人睁不开眼。同时,泥沙越来越多,地势越来越高,灌溉水上不去、存不住,导致没法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

  为了防风治沙,从1957年开始,蔡庄大队大力植树造林。

  “当时的植树活动声势浩大。”王万鹏说,栽植的树木品种有洋槐、杨树、柳树、水杉、榆树、核桃、苹果、梨树等十多种。当地人少,公社就安排其他大队人员来帮忙。青年、少年儿童全部成为植树主力。栽植共青团林、巾帼林、红领巾林,培育“五四”苗圃、“三八”苗圃、“六一”苗圃等。短短三年时间,植树面积达到四五千亩。

  当时全国的植树造林活动由共青团中央负责牵头。1960年初,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到宿迁检查植树造林工作。听说王集公社蔡庄大队的造林情况,胡耀邦立即前往视察。蔡庄大队植树现场场面宏大,歌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人们挖坑的挖坑,运苗的运苗,培土的培土,浇水的浇水……胡耀邦看到这样场景十分高兴,便拿起铁锹和大家一起挖坑栽树。胡耀邦告诉大家,植树造林和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等一样重要。他认为骆马湖大堤、古黄河两岸,完全可以造万亩大林。他鼓励大家继续扩大植树造林面积,争取早日造成“万亩大林”。

  胡耀邦的话给了大家极大鼓舞,于是县、公社规划在蔡庄大队一带栽植万亩树林,并把蔡庄大队更名为万林大队。1962年,万林大队植树面积达到了万亩。

  解决了灌溉水问题,

  万林村逐步退林还田

  万亩树林造好了,一段时间内对防治风沙、改良土壤起到了很大作用。从此,万林大队人再也不受风沙之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撤公社改乡镇、撤大队改村,王集公社万林大队又改成了王官集镇万林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水稻、小麦收益较高,万林村因为大部分土地是树林,而这些树木经济效益低下。这样,万林村慢慢地落后于其他村,成为全镇最穷的村。万林村人渴望早日改变贫穷的面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皂河抽水站建成,万林村也建起了水库。这样一来,万林村总算有了灌溉水,可以种植水稻、小麦了。

  当时的农业部门专家对万林村的沙土地进行检测后,认为经过树林的多年改良,土质完全适合种水稻、小麦。

  于是,万林村人开始逐步退林还田,种植效益更高的水稻、小麦。第一年,村里先试种100亩水稻、小麦,取得较好的效益。第二年,万林村继续减少树林面积,扩大水稻、小麦种植面积。

  到了上世纪末,万林村的万亩树林绝大部分已经消失,变成了农田,只留下村民房前屋后的500亩林地。

  500亩银杏树

  成村民“绿色银行”

  本世纪初,王万鹏任万林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王万鹏和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外出考察。考察中,他们了解到种植银杏树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很高。于是村里号召村民把最后的500亩树林的树种全部换成银杏树。

  银杏成熟后,效益果然高。银杏果卖到60元每公斤,就连银杏叶子也能卖3元每公斤。一亩地可种50棵至60棵银杏树,年收入超过1万元,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水稻、小麦。就这样万林村村民的日子逐渐好起来。

  几年后,随着国内银杏树的普及,银杏果的价格开始走低。

  不过,因为银杏树观赏性强、适应性广,是一种非常好的绿化树,许多城市用它来绿化。于是村民们继续种植银杏树,以卖银杏树为生。银杏树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谁家婚丧嫁娶或者盖房子需要用钱,只要卖两棵银杏树就可以了。

  依靠银杏树万林村从全镇最穷村慢慢变成了最富裕的村。几乎家家有小车,家家有几十万元存款。部分年轻人还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成了城里人。

  在王万鹏的带领下,记者观摩了村里的500亩银杏林。只见银杏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其中,万林村二组王清廉家的银杏树长得最好,1.5亩的银杏树,已经被买家整体估价46万元,随时可以出售。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符号’,万亩大林已经消失了。但是,当时植树造林的场景还时常浮现在眼前、号子声回响在耳畔。”王万鹏说,栽植万亩树林给万林村人带来一种精神力量,万亩大林的变迁也见证了万林村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