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苏州:"爱心厨房"飘出小康味道

2020年07月02日 20:09:3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最早印证"小康构想"之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勾画现代化目标"之地,肩负为全面小康建设"树样板"、为现代化建设"探路子"这一重任。经过不断的拼搏奋斗,苏州,已经呈现了小康的现实模样。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古城,看看这里,是如何构建多元养老体系,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让"银发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吴老伯,爱心餐来了。” 临近中午11点,家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吴思勤老伯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一份由志愿者配送的"爱心餐"准时送达。这样的暖心服务,得益于娄葑街道在全国首创的"爱心厨房"项目。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居家养老爱心厨房负责人赵泰说,爱心厨房由政府、爱心企业还有就是社区联合共建,为了解决辖区内部分老人吃饭难问题,满足老人群体当中的特殊群体,行动有点不方便、独居的、高龄的。普遍反映都不错,而且要来吃的人也越来越多。

  "爱心厨房"由街道组建厨房团队,以每餐12元成本为标准,严选食材,精配菜单,保温盒打包,再由爱心快递、爱心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爱心专列"以"点对点"接力送到老人家中。像吴老伯这样符合条件的城市社区老人,每餐只需支付9元,而符合条件的动迁社区老人每餐仅需3元。与成本的差额,则由政府、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汇成的"爱心资金池"填补。这样暖心的服务,目前已覆盖24个社区近60名老人。"爱心厨房"里的小康味道,正越飘越浓。

  老人吴思勤说,餐还是保温的,确实很好。爱心厨房很辛苦,用心良苦。荤素搭配每天花样不重复。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挖起第一锹土的地方,这里常住23万人口,老年人比重接近四分之一。从吃饭难到心理关怀,怎样建设"一碗汤距离"的养老体系,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去年9月,娄葑街道直击痛点,在全国首创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在做优"爱心厨房"项目后,又陆续推出"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关怀"等一系列组合项目。除大病就医之外,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基本都能在该模式内闭环解决。

  “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这样一个要求。通过爱心厨房撬动了全社会的爱心力量,真正地做到了爱心汇聚、多元共建。”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党工委书记傅刚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苏州是江苏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从颁布全国设区市层面首部居家养老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到试点推进"养老顾问"模式,开发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联动服务……苏州的创新实践,从未停止。今年苏州又在全国率先"试水"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从日间到夜间,不断织密的居家养老民生线,让小康社会成果惠及苏州180多万老年人。

  苏州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蒋亚亭说,建设家庭养老夜间照护床位,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延伸服务时段、扩展服务内涵,为全市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全天候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既是加快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的积极探索;也是践行初心使命、答好民生问卷的不懈追求。

  目前,苏州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四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惠及范围逐步扩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截至2019年底,苏州全市运营的养老机构175家,各类养老床位8.26万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44.5张,位居全省前列;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805个、助餐点1706个、中央厨房10家。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 郭彧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