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苏网联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推出我苏微阅读系列《宅生活“苏”味书单》,精选《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精彩内容,让网友在阅读中感知我苏风采,感知江苏深厚的人文底蕴。
一座江心小岛,一块水中浮玉,高僧大德结庐礼佛,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如画风景之中又有了悠长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只仙鹤,一篇铭文,一幅书法圣品,曾高居摩崖之上,后坠入滔滔江水之中,再钩沉于淤泥,供奉于亭阁……一方石刻终成拱璧连城的无价之宝,《瘗鹤铭》牵动古今、名震中外,造就几多佳话。
焦山,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位于镇江城东北角,亭亭然立于滔滔扬子江中。今日,请随本书作者笔下的文字,访古地,览名胜。
本期我苏小编为您推荐的是由滕建锋著的《焦山碑林》。《焦山碑林》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从焦山的历史、碑林的由来、碑刻群盛景以及碑林馆的典藏等方面娓娓道来,让书法圣地——焦山跃然于纸上。
焦山是长江中四面环水的岛屿,山高70.7米,周长2000余米,与金山、北固山共同组成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正所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游人慕名而至。
书法圣地话焦山
焦山,位于镇江城东北角,亦有“樵山”“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别称。万川东注一浮玉,“浮玉山”之名又不胫而走。直到隋唐时镇江仍为长江入海口,焦山就是面对大海的门户,犹如海门,因而又有别名曰“海门山”。焦山高707米,这自然不是一个多高的海拔,但它生在了鱼米江南之地,生在了滔滔江水之中,奇秀美景与文化底蕴联手,让它阔步走进了“名山大川”的行列。
焦山胜境
焦山自古即为风景名胜之地,现存最早一首描写焦山风景的诗歌是南朝文学家江淹《陆东海谯山集》。诗中除了描绘焦山胜景之外,还有“游衍遂相从”等句描写聚会之盛,也足见早在南朝时期焦山就已经成为京口旅游和文人雅士聚会之所。诗仙李白在焦山东望松寥山,直觉自己身在仙境,发出了“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的浪漫诗意感叹。
清《焦山志》载焦山图
焦山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焦山定慧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寺庙之一,也是镇江最早的寺庙,初名普济庵,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唐时玄奘法师弟子宝寂法师来焦山创建大雄宝殿,后改名普济禅院、焦山寺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南巡登焦山,取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之意,改其名为定慧寺,并亲笔题写碑额,由此定名。定慧寺是佛教重要的华严道场,系佛教祖庭之一。
焦山更是一座书法圣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焦山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瘗鹤铭》被推为大字之祖,故而焦山也有“书法山”之美誉。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摩崖石刻便环集于此,存有六朝以来石刻百余方,分布在浮玉崖、栈道、巨公崖、雷公崖等地,绵延数百米,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摩崖石刻精品迭出,如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皆为稀世珍品。
清末《瘗鹤铭》老照片
焦山碑林始自北宋庆历八年(1048)知州钱彦远(字子高)所建宝墨亭,也已历近千年之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历了几次改扩建,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现有馆舍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出历代碑刻400余方,名家名作不胜枚举,为江南第一大碑林,与西安碑林齐名。
千年宝墨聚碑林
焦山有碑林,源自《瘗鹤铭》。
《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侧崖壁之上,因雷击坠入江中,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不少人待江水回落之时驾舟到落石处,拓片而归,这也就是著名的“水前本”。同时,开始不断有人通过各种办法将《瘗鹤铭》残石挖出江水,以供瞻仰。这其中最早的记载是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时任知州钱彦远得数方《瘗鹤铭》残石,并将这些残石与“梁唐诸贤四石”一起,建宝墨亭保存展示,方便往来官员、雅士观摩。这也是焦山碑林建立之滥觞。
碑林大门
宝墨轩
史载,到明代时,宝墨亭扩建并改名为宝墨轩,收藏的碑刻也增多了不少。到了清代碑刻数量不断充实,并逐步蜚声江南。不过,奈何清末国势羸弱,镇江又因地理位置关键,为兵家必争之地,仅近现代以来,先后遭遇英法联军入侵镇江之战、太平天国与清军拉锯战,及至镇江沦陷日寇铁蹄肆虐,可谓兵燹不断。镇江的各种文化遗存也在这一次次战乱中受到极大的损毁和散失。焦山碑林也毁失严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残存碑刻仅100余方。
1960年,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镇江市人民政府将镇江南郊鹤林寺“古墨林”全部碑刻、东郊大港华阳观唐代魏法师碑等散落于市郊的众多碑石集中移至焦山,在宝墨轩、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等旧址新建立起焦山碑林。同时,将举世闻名的《瘗鹤铭》从定慧寺迁入宝墨轩内,并专门立亭庇覆,形成了当今焦山碑林的基本格局。
目前,整个焦山碑林拥有馆舍面积7000多平方米,藏碑上承六朝,下迄民国,展馆总体为4室4亭13廊的格局。步入其中,只见庭院错落,回廊曲径,幽静雅致,修竹幽篁,荫浓生香,碑园结合,室廊相通,将碑刻陈列艺术和江南园林融为一体,尽显古典园林的诗意和韵味。即使不看碑刻,漫步而行,也是一件极其雅致而惬意的事情。
焦山摩崖觅遗踪
1《瘗鹤铭》
《瘗鹤铭》
无论是要了解焦山,还是要了解焦山碑林,《瘗鹤铭》都是决不容绕过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瘗鹤铭》是一个超越焦山区域、超越镇江区域而存在的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书法的代表在世界文化领域里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由于文人士大夫对书法的介入,使得书法艺术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过渡,从而形成了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个阶段里,各种书体都逐步走向成熟,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瘗鹤铭》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石刻,更是东晋前书法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标志性作品,楷书中蕴含隶书笔意。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它受到了广泛重视,并逐步被推上“大字之祖”的神坛。
关于《瘗鹤铭》的介绍,一般的头两句大多是:“《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侧峭壁,不知何时因雷击坠入江中。”显然,这两句介绍很是模糊,后世研究者根据书法发展和相关史料记载进行推理,推定《瘗鹤铭》为两晋南北朝时期作品,大约在唐宋之际坠入江中。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概括的说法。这是因为《瘗鹤铭》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是“这是一篇哀悼仙鹤的纪念文章”,而其署名“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无纪年及作者,而书刻之时未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坠江之后才被再次发现、重视,并逐步走向神坛,身世可谓几经沉浮,谜团重重。然而,正是这重重谜团,让原本在书法史上地位独具的它又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瘗鹤铭》
《瘗鹤铭》上岸后,更是得到世人百般恩宠,渐被视为国宝。宝贝总是容易让贼惦记,1937年底,镇江沦陷,侵华日军特意来到焦山,准备抢走《瘗鹤铭》石刻,幸而焦山寺僧提前得到消息,将石刻砌入寺壁中,日寇遍寻不得而逃过一劫。1960年,《瘗鹤铭》移至宝墨轩,2002年,镇江市人民政府对焦山碑林进行扩建维修时建专厅保护,仍依陈鹏年之制,循摩崖之古迹,“不施丹黄,不事雕镂”,以存其实。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多数学者认为《瘗鹤铭》的书法代表了南朝楷书的典型风格,历来对其评价甚高。而从书法艺术水准的角度,《瘗鹤铭》宋时为人所知之后,更是很快得到广泛的尊崇,并逐步走上神坛,受到包括黄庭坚、曹士冕、王澎、龚自珍等书法家的追捧。另外,《瘗鹤铭》的影响还远播海外,尤其对韩国书法、日本书道有着深刻影响。日本山泉秀雄曾著文《〈瘗鹤铭〉对日本书道的影响》,说《瘗鹤铭》对日本艺术的影响,不仅在书道,它的造型艺术还影响到日本的美学意识。在日本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书法家良宽也曾在《答书》诗中说:“静夜论文如昨日,风雪回首已两旬。含翰可临《瘗鹤铭》,拥乞平叹老朽身。”他把临摹《瘗鹤铭》作为参禅悟道的门径,一旦笔在手,便临《瘗鹤铭》。
2 摩崖石刻
《金刚经》石刻
巨公崖段摩崖石刻
焦山摩崖石刻百余方,从内容上看,种类十分丰富。有寻访《瘗鹤铭》抒表情怀的;有怀古咏今寄托抱负的;有发忧国之情家园之思的;有阐道家微言述佛教经义的;有题刻经典名言的,也有直接题记留名的。从历史时序来讲,自六朝以下,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各个朝代时期都有石刻留下。从作者来看,陆游、米芾、吴琚、梁章钜、康有为等,可谓名家云集群星荟萃。从书法形态来看,更是真、草、隶、篆俱备,各得奇妙。内容和形式也非常多样,没有单调之感。其中既有百余字的短文题记,也有几个字的题名,还有精彩的擘窠大字,各见功力、奇趣和个性。
刘龟年谨题
刘龟年题记
位于雷公崖,全文为:刘唐年君佐,弟延年子永、龟年仁父、彭年元老,因访右军碑,跻攀至此。熙宁元年季春廿日,龟年谨题,释景宗同游。
这篇题记,大致是刘家四兄弟刘唐年、刘延年、刘龟年、刘彭年,在熙宁元年(1068)季春(农历三月)来焦山,在僧人景宗的陪同下,跻攀至雷公崖,观摩《瘗鹤铭》,然后刘龟年执笔写下了这篇题记。
陆游题记
陆游题记
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廿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务观书。
苏泂题名
苏泂等题名
苏泂题名石刻
位于浮玉岩,隶书。全文为:
郡太守河东裴煜如晦,率上党鲍安上子和东莞徐亿仲、永吴兴郏修辅景臣、晋陵丁宝臣元珍、武功苏泂大雅同游焦山普济院。治平甲辰岁仲春十八日,泂题。
苏泂,字召叟,有《泠然斋集》二十卷。从陆游学诗,与之唱和者有辛弃疾、刘过、姜夔、葛天民等,皆一时名士。他更被人提及的身份是苏颂四世孙。苏颂是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祖籍泉州,父苏绅死葬润州,遂迁居镇江。此刻书法方整古朴,是焦山摩崖石刻中唯一一方北宋隶书作品。
碑林馆藏品菁华
焦山碑林展出碑刻共400余方,包括唐代石碑《魏法师碑》、地图《禹迹图》和各类石刻、墓志铭等,数量众多且精品迭出。
1 初唐妙品《魏法师碑》
《魏法师碑》
进入焦山碑林大门,过照壁,左转即进入第一展室,你一定会被展室正中呈放着的一方高达2.42米、宽0.87米的巨碑所吸引,它就是《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此碑虽历经千年风霜,但刻文清晰,碑冠石龟也保存得十分完好。《魏法师碑》是一块极其少见的初唐巨碑,立于唐仪凤二年(677)十一月十五日。道教在唐代得到皇家的扶持和崇奉,唐朝皇帝姓李,道教追尊的教祖老子李耳也姓李,朝廷因此各种依托附会。从这块碑的规格来看,魏法师是按照唐葬制“五品以上为螭首龟趺”进行的,碑首呈半圆形,刻有螭龙四条,互相缠绕。上有一个圆孔为“碑穿”。碑后阴刻功德碑上有644人,亦可见当时葬礼之隆,规格之高。
正面碑文为楷字书写,计33行,满行75字,全文约2500字,为中书右史兼崇文铭学士安定胡踅宾撰,清河张德言书。记载了魏法师出家修道、得道,以及受到唐君王赏识的过程,既完整记录了魏法师的人生历程,也深刻反映唐代初期政教关系的状况。《魏法师碑》曾长期沉湮,不为人知。直到清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发现后以为至宝,拓寄京城,金石家、藏书家叶昌炽赞为“初唐妙品”,辑入《江苏金石志》。或许正是因为长期沉湮,躲过代代浩劫,成为江苏现存为数不多的初唐碑刻之一,也是初唐道教名碑中的幸存者。同时期的《孟法师碑》《王洪范碑》等都只留书迹而名存碑亡。如此珍品,无怪乎能独自尊享一室,也与《瘗鹤铭》一起被并称为焦山碑林“镇馆之宝”。
2《禹迹图》
《禹迹图》
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史的一大高潮时期,很多科技都处在世界的前列,世界最古老的用网格符号表现比例的地图《禹迹图》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仅存宋代《禹迹图》石刻地图两块,一块藏于西安碑林,另外一块就在镇江。镇江宋刻《禹迹图》原立于镇江文庙大成殿墙上,有5183个方格。行政区名有380个,标注名称的河流近80条,标名的山脉有70多座,标名的湖泊有5个。
《禹迹图》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有三方面成就:一是全图采用方格坐标绘图法,这是唐宋以来地图中见到的唯一一例,这种绘图法把地图的精确程度和表现能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具有现代地图的特质,其中所绘的海岸线已经接近近代地图的轮廓,尤其是山东半岛与实际的半岛形状几乎没有差别;三是对长江源头的认识大大提高。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中说:《禹迹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的成就”,“无论是谁把这幅地图拿来和同时代的欧洲宗教囊宇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
《符号江苏》系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是江苏省重点外宣项目,被列入江苏省政府“十三五”重点规划。系列丛书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涵,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
目前,丛书已出版五辑52册,收获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获得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铜奖、江苏省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2017、2018),入围2017“苏版好书”、优秀输出版图书。第五辑中英文版10种20册于2019年3月伦敦书展期间成功发布。
扫码关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官方微信
(来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