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版图的东部,淮河中下游平原,逶迤南下的京杭大运河与奔涌东流的淮河相交汇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城市。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安澜,市名“淮安”由此而来。
这是一座依淮河而生、因运河而盛的城市。明清时期,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和盐榷税务中心,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今天,这里依然拥有着多项“运河之最”:世界上土方量最大的河坝、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中国大运河最古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保存最完好的古闸等等。这里,有着“运河之都”的美誉。
▲灯火璀璨的里运河风光带 摄影/陈光晰
邗沟的开凿与古淮阴、山阳的兴起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东南的吴国为出兵北上,攻打齐国,组织开挖了一条叫做“邗沟”的人工河道。这条河道南起今扬州市以南的长江北岸,北至今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的礼字坝附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运河。它的开凿,不仅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更将长江以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 京杭大运河两淮段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割据,淮河成为一条天然的军事分界线。东晋年间,一位叫荀羡的将军镇守淮阴,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乃营立城池。”意思是说,淮阴历来是重地,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两路交通也很方便,容易刺探敌人的情报;而且,这里一片平原沃野,便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运输漕粮。所以,就在这里建造城墙,开挖城池。淮阴成为一座有着坚固城防的边防重镇。又过了60多年,朝廷在末口以南设置了山阳县,治所在今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山阳、淮阴东西夹峙,左右呼应,巍然耸立在淮河边,共同护佑着南方的周全。
▲ 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
点击下方音频,为您详细介绍这条中国最早的运河,以及它的出现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
本期嘉宾: 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刘志平
▲ 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 摄影/李琼
大运河的贯通与楚州、泗州的兴盛
隋炀帝即位以后,征用百余万人,先后开挖通济渠、邗沟。这二者的开挖,加上永济渠、江南运河的开凿,标志着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得到贯通。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独立的水系,首次通过运河,连接成一个大水系,中国南北方的交流大大加强。
▲中国大运河保存最完好的古闸——建于明代的清江正、越闸
位于大运河转轴处末口、汴口的楚、泗二州,很快兴盛起来。当时候,千里淮河之上,通往南方的通道,只有楚州以南的邗沟(山阳渎)。因此,楚州被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泗州始建于北周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泗州州治迁至汴口附近的临淮县城,即今淮安市盱眙县城外的淮河北岸。白居易曾说:“濒淮列城,泗州最要,控转输之路,屯式遏之师。”从地理、经济、军事等方面,点明了泗州的重要性。
▲当年闸口需数名劳力推动绞盘
北宋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黄河夺淮的巨大影响,淮北的汴河逐渐淤废,泗州也为金人所踞。淮南的楚州仍然是边防重镇,但由于北方势力的强大,时常遭到侵犯,破坏严重。宋高宗绍兴年间,韩世忠镇守楚州,与将士们一起劳作,开辟荒草,建立军门。他的夫人梁红玉也是亲自编织蚕箔,缝衣建屋。相传,梁夫人在带领人们挖野菜充饥的过程中,发现楚州城内大面积水域长满了蒲茎,亲自尝食,竟然格外的爽脆可口,于是发动军民采蒲茎充饥,并将其命名为“抗金菜”。经世代相传,蒲菜成为淮安特有的一道名菜。
▲淮剧演员扮演的梁红玉角色
黄、淮、运交汇与淮安古典式繁荣的巅峰
自明代开始,黄河全流夺泗夺淮入海,淮安成为了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之所,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而治黄、治淮、治运,根子在治黄,重点在治运保漕。康熙皇帝亲政之后,曾将三藩、河务、漕运作为治理天下的三件头等大事,书写悬挂在宫中的柱子上,提醒自己时刻不敢忘记。三件大事中,两件的症结在淮安。所以,后来康熙、乾隆二位皇帝多次南巡,每次都要在淮安停留很长时间,每次都要到黄、淮、运交汇的淮安清口地区视阅指导。
▲洪泽湖大堤 摄影/陈光晰
漕运、河务之外,明清时期的淮安还建有漕粮转搬仓——常盈仓,有仓房800间,皆“基坚广厚,倍于常制”,为运河沿线几大转搬仓之首;建有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根据明代专记漕船的志书——《漕船志》所载,从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年)的55年中,清江船厂造船28500多艘,平均每年造船500多艘。此外,淮安还设有淮北盐运分司署,作为两淮盐运使司的分支机构,主管海州、盐城各盐场的产销及征税;设有全国八大钞关之一的淮安榷关,对往来大运河上的船只进行征税,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税额“居天下强半”。
▲总督漕运部院旧址 摄影/陈光晰
这全国性的漕、河、仓、船、盐、榷几大中心,从15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持续400多年,使得淮安迅猛发展并趋于鼎盛。当是时,从末口到清口五十余里间,有淮城、河下、板闸、清江浦、王家营、杨庄、码头等十多个城镇,“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形成以运河为纽带的“城镇链”。
▲河下古镇
清江浦原是人烟稀少的闲旷之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江浦河开通后,成为漕船自淮扬运河北上入淮入黄的必经之地,境内先后建转搬仓和清江船厂,至清代更是河道总督署所在地,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商大埠。王家营位于清江浦以北的黄河北岸,明中叶以后,为保证漕运的安全与畅通,运河只允许漕船、贡船和官船通过,商贾、客旅从南方乘船抵清江浦后,只能从清江闸石码头舍舟登陆,渡黄河至王家营换乘马车北上;由北至南则是至王家营弃车马渡黄河,至清江闸登舟南下。王家营成为通京大道的南端起点,呈现“日出千车”的盛况,与清江浦一起构成“南船北马,辕楫交替”之地。
河道总督署花园——清晏园
运河之都,水城淮安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由山东利津入海。山东境内的运河遭受破坏,十余年浅塞不通航。同治年间,漕粮改用海轮转运北上。之后,南河总督、漕运总督相继被裁撤。至20世纪初,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通车,南来北往的商旅不必再经由清江浦、王家营换乘慢悠悠的木帆船和马车。支撑淮安古典式繁荣的几大要素一时间全部消失,淮安迅速衰落下来。
▲ 洪泽区古堰渔村 摄影/金洁
新中国成立后,结合大规模治淮和兴修水利,淮安对大运河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治理。1959年,在保护市区里运河的基础上,在城南开挖运河新航道;20世纪80年代,兴建淮阴、淮安两座复线船闸;2000年后,建设淮安、淮阴三线船闸和“水上立交”淮安枢纽工程。其中,淮安水上立交工程的建成,实现了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的立体交叉、各自独流,其规模为亚洲最大。
移动收听:荔枝新闻客户端“随身听”、喜马拉雅“江苏新闻广播”、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