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米酒的陶罐,是晚清的;烫酒的锡壶,也是晚清的;盛食物的头钵,至少有50年了;装筷子的竹拢,也有32年了……仪征月塘一农家至今依然保存了一些家用老物件。老物件主人说,虽然不是很值钱的老物件,但每每看到它们,就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趣事,“满满都是回忆的味道。”
头钵,这样的“称谓”你听过吗
李强,仪征月塘镇魏井村人,他们家人,对家里的物件一直都很“仔细”,“即使不用了,也不会扔掉,而是找个地方存起来。”
李强家有一个“头钵”,闲着无事,他拍了一张照片,放在朋友圈,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回忆。
说起钵,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佛家用的。李强说,其实头钵的说法,是月塘当地人的一种叫法,“头就是大的意思,头钵就是很大的陶罐。”
头钵的用途,就是用来盛食物的。李强的记忆中,头钵“是奶奶常用的工具”。
“小时候,夏天,奶奶用它盛‘烧豇豆’或爷爷的渔获――红烧泥鳅。”李强说,看到这头钵,就想到了奶奶烧的菜的味道,有家的感觉。
头钵至少有50年的历史了,李强把它收在家里,放在阳台,种上了花。
盛米酒的陶罐,从晚清传到现在
米酒,是扬州人爱吃的。李强家有一个专门盛米酒的酒罐。
酒罐高30厘米,口径15厘米,腹部直径26厘米,上面还有一个壶嘴,“从酒罐的大小来看,可以说明我老祖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可以的。”
这酒罐,是晚清的,传了好几辈人了。李强说,这酒罐除了可以保存米酒,在酒喝完后,里面清洗干净后,还能保存其他食物,“我记得,爷爷曾经给酒罐配了个木塞,杉木的,木头外面裹了好几层棉布,这样过年时就可以装瓜子、花生,能保存好长时间,呢,不走油、口感好。”
锡壶,是当年一个银元买回来的
有酒罐,还有烫酒的器皿――一把锡壶。
锡壶有大壶和小壶,小壶套在大壶中,“烫酒的时候,把大壶里装满热水,再把盛满酒的小壶套进去,酒就慢慢热了。”
锡壶也是晚清的,很有年代感。其实,这把锡壶并不便宜,“我听爷爷讲过,花了一个龙洋买的。”
李强说,一个龙洋,其实对一般人家来说,也是挺多的,这也说明,过去农家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相比大户人家的烫酒银壶,一般农村人家用上锡壶,也说明了家庭条件尚可,“应该是个小康之家。”
自己烧制的竹拢,也有30多年历史了
竹拢(箸笼),也是月塘当地的叫法,它是当地人用来装筷子的物件。
竹拢的材质可以有很多,如现在家用的箸笼,有塑料的,也有不锈钢的。而过去用的箸笼,一般都是用竹子编织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强的父亲和人合伙开了一个窑厂,用来烧砖,“我父亲就自己设计了一个箸笼,放在里面跟砖一起烧制。”
这个陶的箸笼,他们家用了不少年。
李强说,这些虽然都是老物件,但也不会值多少钱,但时家里人一直都保留着,传承到现在,其实也就是“留住了乡愁”,“一看到这些老物件,就能想起从前的好多事儿。比如,过去家里好吃的,多半都放在这些器皿中,我们小时候放学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这些器皿中翻好吃的。”
学者说
当你坐在沙发上的时候
一定不要忘记当年的小板凳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乡愁不但系于青水秀水,莽原大川,同时也附于祖祖辈辈朝夕相伴的老房子、老家具、老物件。老式雕花大床上有祖母的体温,缺了盖子的陶罐里盛着母亲的爱心,瓦做的箸笼里散发着家乡菜的味道,“我一直保留着少年时代用过的砚台、茶几甚至围嘴,不是因为它们值钱,而是因为它们具有钱买不到的东西——流逝的岁月、曾经的亲情和难以割舍的乡愁。所以,当你坐在沙发上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当年的小板凳。”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