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戚墅堰所加快培育“双师型”产业工人队伍

2020年08月02日 14:00:1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为全国和江苏产改试点企业,中车戚墅堰所在产改上率先发力、先行先试,在推进产业工人激励机制建设,打造一支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中国高铁工人队伍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去年,中车戚墅堰所产生“双师型”人才12名,其中10名技术工人获评工程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名研发工程师取得技师职业资格。中车戚墅堰所工会副主席、工会工作部部长毛志明介绍,中车戚墅堰所打破评审制度身份界限,制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比照的参评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工程师考取技师职业资格,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申报。

  比如一些技师也凭借论文、专利、标准等成果,通过中车集团评审,跻身工程师序列,其中“江苏工匠”陈士华和张学斌,就是高级工程师。另外,中车戚墅堰所汽车零部件公司铸造一事业部副经理田辉,在一年多前,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铸造工技师资质,成为企业第一个集技师和工程师于一身的“跨界”人才。“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把技能和技术相融合,让技术人员懂实操,让技能人员搞科研、搞开发,畅通了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机制。

  除此之外,中车戚墅堰所还构建了基于“岗位、能力、绩效”三位一体的职工职业发展平台,为技能人员量身定制了制造员、高级制造员等10个逐步晋升成长阶梯。目前,公司制造师及以上层级的技术工人453人。在荣誉通道方面,定制了企业技能专家、中车技能专家、中车资深技能专家、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中华技能大奖等5级专家发展路径。

  在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质量攻关等奖项中,中车戚墅堰所设置“产业工人组”。2020年由技术工人主持挂帅的科研项目5项,参与项目超过100项。2019年首次有2名技术工人的攻关成果获公司科学技术成果奖。制齿工陆堰龙今年已有5项科研项目在手,其中一项为国家“工业强基项目”。

  通过深化“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业工人待遇提高机制、建立产业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等“六项机制”创新,中车戚墅堰所极大地激发了产业工人干事创业活力,进一步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