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通讯》刊发论文《血液无创检测可比常规诊断提前四年发现癌症》,这是中国医药城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的重大科研成果。该研究证明,此高灵敏度检测技术能更早发现肿瘤标志物,仅需少量血液即可有效实现癌症早期筛查,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是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期刊,以报道科学界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自然·通讯》为其子刊。
“我们研究发现,对于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种常见恶性肿瘤,在达到现有临床确诊金标准之前,甚至在病人出现自觉症状前,早期的癌症信号——微量肿瘤甲基化就已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并可被无创检出。”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兴栋介绍,“利用复旦校友企业鹍远基因原创研发的循环肿瘤DNA甲基化多癌筛查技术PanSeer方法,通过微量血,便能比临床诊断提前4年发现血液中的微量肿瘤甲基化信号。”
实现肿瘤的“早发现”,可帮助患者赢得治疗时间,有效提高治愈率。但这项科研工作有个重要环节,就是须对早期肿瘤检测和筛查进行验证和研究,不仅需要高效灵敏的技术,更关键的是要对肿瘤患者在确诊前即进行血液和生物样本采样,这需要有大型、长期开展科研活动的人群队列来支撑科研探索。
2007年,复旦大学和泰州市政府合作,在中国医药城共建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该研究院以危害中国人群的重大慢性疾病为主要研究目标,以泰州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健康人群大型队列建设。
截至目前,泰州市已有近20万社区人群参与此项研究。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通过系统的队列随访,长期专注跟踪队列人群各种重大慢性病发生情况,并在无症状人群中于多个时间节点跟踪采集并长期保存了150余万份各类生物样本。
“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纳入了191个在采样时间点1至4年后确诊肿瘤的病人血液样本,以及223个在当地医院确诊后采集的肿瘤病人血样。遵循严格的1:1匹配原则,又选取了414个随访超过10年且未被诊断为肿瘤的样本作为对照人群。”陈兴栋介绍,在病症发展早期、甚至在无症状未确诊的若干年前,癌症病人的血液中就会存在癌症信号。
据悉,当前,国外多癌早期筛查检测成本很高,而复旦研究团队这一仅需少量血液的检测技术,同时兼具检测的准确性和经济性,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癌症防治前移。
(来源:泰州新闻网,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