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一辆辆大巴车停靠在鼋头渚景区门口,讲解员潘玉琴背着小喇叭,戴上口罩,走出休息室迎客。在一番沟通后,游客决定要3小时的路线方案,这意味着潘玉琴需要在烈日下为游客讲解3个小时的内容。因为跨省游开放和暑期尾梢的叠加效应,近期无锡景区人流量挺大,虽然每天都是少见的高温,但景区内工作人员依然在岗位上坚守,微笑对待每一个游客。
景区讲解员:每天对着太阳微笑6小时
90后潘玉琴,才到鼋头渚1年时间,是个新人,每天要在整个鼋头渚来回走上2、3趟,每次带着游客逛一圈起码2个多小时,如果游客选择3个小时的讲解方案,讲解员就需在户外几小时。淡蓝色的长衣、蓝色的口罩和小包,在烈日下显得十分清爽。“这样的高温,走15分钟就会大汗淋漓。我们不仅在太阳下行走,还需要不停地为游客微笑讲解。讲解员全程戴着口罩,特别闷,有时候透不过气。”潘玉琴说,有时候自己边讲边大喘气,游客都很关心她,这时就特别感动。一些讲解员笑着说,中午走到太湖边时,经常有种被炙烤的感觉,“加把孜然就能吃了。”
到了9点半,潘玉琴已经带着游客走完了三分之一的路程,看到其中一位游客有些不适,她立刻从随身蓝色小包拿出了风油精,为游客擦拭。“这是我们讲解员随身必带的小包,里面有创可贴、碘酒、风油精、万金油等东西,如果有游客中暑、擦伤,都能随时处理。”鼋头渚导游部经理缪晔表示,讲解员是一个景区的形象代言人,也担任管家的职责,游客的笑容就是对讲解员工作最大的肯定。培训师吴琳娜告诉记者,每位讲解员初期培训都需要背150页的资料,平时训练时也需要在整个鼋头渚走上两趟。因是户外工作者,高温和寒冬天气仍需要坚守在一线岗位,这是基础的职业素养。
景区演员:身着铠甲头顶烈日、脚下温度高达60℃
上午10点20分,烈日当空,三国城景区的户外演出场,因铺满了泥沙,脚下温度高达60摄氏度。此时,游客已在阴凉处陆续坐下,静等大型马战实景演出《三英战吕布》的表演。而在外场已等候一个小时的演员们“全副武装”,铠甲、头盔、披风、头套、靴子一样不少,脸上的汗水早已把妆容冲洗得干干净净,连贴在脸上的胡子都开始滑落。
众所周知,这里的“三英战吕布”从1995年演出至今已有25年,饶是高温天气,看台上的游客也兴致勃勃,边擦汗边高举着手机拍照、录视频。正因是多年的招牌节目,马队队长张云维更不容有失,“每天有两场演出,一场是上午10点半,一场是下午4点,都在户外顶着高温,结束后还需要训练,所以我们团队演员皮肤都是‘黑焦色’。”为何是黑焦色?张云维表示,主要演员演出工龄都超过了20年,日复一日的演出,皮肤黑是必然的,有时候晒猛了会过敏,皮肤表层就会焦焦的。演出主管王义淮说:“因为有马戏,演出场地铺满了泥沙,像这样的天气,站在沙面温度高达60摄氏度,而长时间的跑动,演员们下场后,靴子后跟留下被高温烫过的痕迹。”
景区驾驶员:每天来回十几趟,路程达100公里
众所周知,拈花湾景区的观光电瓶车备受游客的青睐,因为景区面积大,入住民宿必须要乘坐电瓶车,所以每位电瓶车工作人员,在烈日下来来回回,每天可达100公里。
下午1点半左右,利用两班车中间的空隙,驾驶员小李拿着抹布对车身进行了擦洗,并仔细检查了前后车胎的状况。没一会,这辆车上就坐满了游客,随着一声“坐稳扶好”指令发出,小李便满载一车的游客向拈花湾民宿区驶去。别看他年龄不大,但驾驶电瓶车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他告诉记者,尽管天气炎热,但他们还是按照时刻表正常发车,一天下来要绕着景区驾驶十几趟,到了周末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刚喝口水就要继续工作了。
几圈驾驶下来,小李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湿。记者获悉,近期天气也是比较炎热,拈花湾景区几乎无遮挡,连续在外面开2、3圈,就得回来喝口水降下温再继续,不然很容易中暑。他说: “把游客送到目的地,他们简单的一句道谢,我就很有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