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很多南通人的餐桌上有一道特色时令小菜,蘘荷炒毛豆。蘘荷,是一种长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在南通以外几乎很少见的农作物,今年,如皋下原镇的蘘荷,已经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小小的蘘荷正带着种植户们增收奔小康。
如皋下原镇种植蘘荷历史悠久,白李社区是目前蘘荷种植最为集中的一个社区,在这里,多的两三亩地,少的两三分地,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植有蘘荷,加起来,整个社区共种植有700多亩蘘荷。
拨开约一米高的绿色植株,根下这白白胖胖泛着红色的“家伙”就是蘘荷,看着挺可爱,吃起来却有股“怪”味。偏偏很多人就爱这股味道,上市时节,最贵会卖到四十多元一斤。正常情况下,一分地的蘘荷,到了七、八月份,每隔一周就能收到七八斤,一分地就可以为农户带来约一千块钱的收益。
目前,整个下原镇约有两千多亩地在种植蘘荷,每亩地的年产量在400斤左右,为了帮助村民开拓市场,下原镇因地制宜成立蘘荷种植基地,并采取“经纪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蘘荷基地,由社区提供平台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然后由经纪人统一收集销售,农户不再需要跑市场。据了解,新模式实行以来成效明显,今年白李社区的蘘荷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据《本草纲目》记载,蘘荷具有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等功效,因此,也有“亚洲人参”的美誉。但是,看起来不需要精心照料的蘘荷对于生长环境却很挑剔。只喜阴,只能在房前屋后或者树下种植,这也是目前蘘荷不能大面积种植,进行量产的原因。
如皋市下原镇白李社区党总支书记秦小军说:“根据现在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我们原先土生土长的蘘荷的口味和效果,下一步我们想请教农业部门,看看大棚种植能不能实行,还有就是增加我们院前屋后的绿化量,增加蘘荷的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