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卫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冠玉接到“老东家”惠山经济开发区打来的一个电话,他们促成了金卫星集团牵手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本土企业迈入国际品牌汽车储能零部件供应商行列,这不是“拉郎配”,而是企业雄厚技术力量的集中迸发。
从一个国内主流拉链供应商,到敏锐“嗅到”新能源行业的“绿色”商机,金卫星集团用了3年时间转战这片蓝海。“去年,在大胆引进清华大学卢强院士工作站后,企业又拿出10%的股份给院士团队。”技术上的突破与顶级专家的强力支援,让崭露头角的本土能源“新星”跑出一条清晰可见的“换道超车”之路。
打造能源“头部企业”
院士参股实现发展“双赢”
院士工作站揭牌。张建波 摄 (资料图)
去年5月,金卫星集团就已经开始与卢强院士团队接触,在碰撞中寻求合作共鸣。
“在一次与团队成员深度沟通时,双方意识到储能技术将大有可为,随后一拍即合。”唐冠玉说,卢强院士团队骨干梅生伟教授为金卫星集团勾勒的技术发展蓝图,让企业倍感振奋。相互吸引、迅速牵手,去年9月26日,在市人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卢强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金卫星集团。“选择一家具备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通过技术赋能,将其打造成行业‘头部’企业。”卢强院士信心满满。
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去年年初,金卫星集团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企业机制体制。改制后的金卫星焕发出新生机,既有来自国有企业股东的实力和资金支持,又能发挥出民营企业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卢强院士团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盟金卫星,“获利共赢、压力同担,激发了科研团队的攻关动力,产学研实现真正融合。”
院士工作站入股企业的模式不常见,却是实现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唐冠玉说,长期稳定的院士团队驻守,稳定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让科研人员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实现“双赢”,也带动了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突破储能技术“瓶颈”
站企融合带来百亿“大单”
深耕电动汽车充电桩领域几年后,金卫星遇到了技术创新“瓶颈”:如何将储能设备小型化。这项技术的实现,将有助于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赛道”。而卢强院士团队手中正掌握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气压缩储能技术,并且是世界首创。此时,两者“结合”带来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有了院士团队的加盟,“卡脖子”难题被逐一击破,金卫星开始大力开拓新能源板块。唐冠玉提出“换跑道超车”的概念,他解释说,我国传统能源技术,尤其是发动机技术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而全球汽车新能源技术刚起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能够参与国际化竞争甚至领跑;同时新能源使汽车摆脱了对石油、燃油的依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将有可能在滞后多年的汽车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卢强院士工作站为金卫星“换道超车”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企业有了承接大型项目的实力,年初与马鞍山钢铁签订了百亿能源设备供应“大单”。院士团队铸造了金卫星集团产学研一体化“敲门砖”,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本土新能源行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爆发。
携手物联网与大数据
智慧新能源“触手可及”
新能源如果与物联网和大数据“联姻”,将呈现什么画面?梅生伟教授描绘了一副未来城市的模样:你坐在家里遥控汽车去指定位置取快递,并送达自己手中,这将不再是“科幻片”中的场景。
卢强院士团队正在将无锡的物联网与大数据产业优势通过技术层面与新能源产业“嫁接”,以期让本土新能源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优势,这与金卫星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如何实现互联?通过物联网,将新能源智能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连接在一起,进行统一分析和处理,进而让“万物互联”的智慧生活触手可及。卢强院士团队负责人表示,物联网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大,而团队未来努力的另一个方向就是让尖端技术从无锡“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切实感受到新能源带来的便捷。
院士工作站落户本地企业,服务渗透到企业内部,产学研深度合作让院士和企业“真正走到了一起”。“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有了卢强院士团队的加盟,无锡新能源行业爆发式发展未来可期。”唐冠玉坦言,今后两年,企业将着力发展储能技术,实现成果落地转化,为与大数据、物联网的融合发展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