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1日
距离无锡解放一年不到的时间
在观前街一家名为“迎春园”的老字号
锡邑曾有一杨姓人家举办过一场婚宴
并留下了一份记录详细的账单
账单所反映的是当时无锡一个中等人家
办一场喜事的全部花销
也是当时社会风俗、物价的最好见证
饭店婚宴订单
一张民国结婚证书、
一本婚礼账单、一张饭店婚宴订单
这几件老物件是一位名叫李柳佚的网友
数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下得到的
当时东西的主人本想一烧了之
但李柳佚素来喜爱这些老东西
主人见状随即以之相赠
今天,我们试图通过对它的解读
还原1948年当时
无锡的社会背景、百姓生活
一张民国结婚证书
我国最早在明清时期出现“合婚帖”、“龙凤全书”和“鸾凤和鸣”等,作为当时联姻的凭据。此时的婚书内容简单,可说是结婚证书的雏形,到民国前后则基本定型。彼时西风东渐,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既保留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内容,也多少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张结婚证书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订立,距今已有72年。从材质上看,其为彩印版,印有花卉和鸳鸯图案,极为精美,署有订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的签名和印鉴,上有“结婚证书”4个隶书大字。它制作精巧,字体清秀,文字严谨优美,远比今人结婚时拿到的红本本来得有品质感和有保存价值。 当时这样一张结婚证书需花费法币一百万元,还需另外缴纳印花税五万元。
杨氏夫妇民国结婚证书
从这张结婚证书所记录的信息来看,新郎杨祖耆和新娘谢志勤两人结婚时都已是三十来岁之人,这在民国末年亦是非常少见的。这其中又有何隐情呢?
1943年,这场婚礼的新郎杨祖耆因不堪日本侵略者的压迫,逃往昆明,在昆明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同年年底加入远征军,之后乘坐飞虎队运输机飞越珠穆朗玛峰远赴印度。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他成为一名汽车兵,负责中缅边境各师团战斗所在区的战备物资运输。战争结束后,他便退出国民党军队,重新回到无锡。如此,杨祖耆、谢志勤的“晚婚”也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崇安寺观前街上的迎春园为原迎宾楼老板之子离开迎宾楼后创办,是观前街上两家旗鼓相当的饭店,杨祖耆的婚宴便被安排迎春园。从一张婚宴预订单上,可以看到婚宴共开12席,其中价钱800万的4桌,600万的7桌,360万的1桌。另需加收电费等杂费以及10%宴席税,这相当于今天一些星级酒店加收的服务费。比照当时的消费层次,可以推断这是锡邑一户中等人家办的婚事。
杨氏在迎园春所订婚宴桌数、菜单、价格明细
一本民国婚礼账单
旧时的婚礼账单一般由账房先生执笔,这账房先生或为自家就有,或为临时聘请。一般都会留有签名。记录这场婚礼账单的账房先生虽然没有留下姓名,却写得一手好字。
这本婚礼账单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婚礼收到的各方贺洋,第二部分为双方长辈给新郎新娘的见面礼以及压岁钱支付情况,第三部分为婚礼各项开支,第四部分收支总账。
婚礼所收各方贺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随份子钱”,这其中包括亲朋好友以及公司的礼金。明细账单第一部分以表格形式出现,页眉为“编号”,估计是时间紧而未加标注,中间为送礼者的名字及贺洋数目,下方另有“力”、“住”字样。
所谓“住”,就是送礼人的居住地。旧时送礼,多让下人或专门跑腿之人送到办事的人家,办事人家在收到礼金后,一般都要按所送礼金的10%包个红封给跑腿者,这就叫“力”钱。如若不给,跑腿之人难免会在背底里讥讽其“小家子气”,伤了脸面,东家脸上也不好看。
婚礼所收礼金明细
从婚礼所收礼洋明细可以看到,新人所收见面钱以数十万元到五百万元不等,其中男方共收1240万元,女方共收4460万元,其中男方送给女方的见面钱为1000万元。喜宴所付压岁封为每孩10万元。按照习俗,能够拿到压岁封的对象为未满16岁的小辈。
从这份婚礼开销明细账单来看,这是一场比较隆重的中式婚礼,但鲜花、结婚证书、洋火、霓虹灯的使用,也让这场婚礼带上了一点西式味道。
六项主要支出明细
最后,账房先生总拍账,这场举办于1948年的婚礼实收礼洋共收礼洋134200000元。收见面钱18700000元;共支出362065000元。
婚礼支出明细
婚礼耗资上亿背后的“超级通胀”
这场民国婚礼的消费计价单位均以“万元”计,币种为法币。这与民国末期社会民生的超级通胀有关,相信许多老无锡对于当时的情景依然留有深刻印象。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钟回拨到1935年。
这一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即“法币”,取代银圆。其时,一银元等同1元法币,法币的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此时,10亿法币几乎能买下整个中国。
但国共内战造成了国民党军费开支的急剧增加,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物价上涨的幅度也越来越快,法币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从1945年8月的5000多亿元,猛升至1947年11月的14万亿元;之后又一路狂飙至1948年6月的250万亿元,500万元大钞就是在这时出现的。
这直接导致法币的急剧贬值,实际购买力在抗战胜利后的三年间严重缩水。带着麻袋排队领工资、用法币点烟、造纸厂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获利、连乞丐都拒收千元钞票……这些看似离奇的情景在当时就那么真实地上演了。
这场婚礼举办于公历1948年6月17日,金圆券尚未发行,但法币已经濒临崩溃。当时法币的购买力又如何呢?
根据1947年7月30日《大众晚报》刊载的不同年份100元法币的购买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法币在超级通胀的社会现实中迅速贬值的过程:
1937年,可买两头牛;1938年,可买一头大牛、一头小牛;1939年,可买一头大牛;1940年,可买一头小牛;1941年,可买一头猪;1942年,可买一只火腿;1943年,可买一只老母鸡;1944年,可买一只小母鸡;1945年,可买一条鱼;1946年,可买一个鸡蛋;1947年,可买一只煤球;1948年,仅能买4粒大米。
法币的不断贬值,导致其在金融市场信誉的丧失,商家间的大笔交易皆以“黄白绿”即金条、银洋、美钞为实际流通货币,而民间多以“米价”作为衡量物价的唯一标准。
1948年物价继续大幅度飞涨,法币5-6万元才合今人民币1元。1948年上半年,几类重要的民生用品的价格如下——
1948上半年大米售价平均每石1445万元(法币),合每市斤9万元;黄豆每市斤9万元,豆油每市斤44万元,菜油每市斤36万元;猪肉每市斤35万元,白糖每市斤23万元,酱油每市斤13万元,食盐每市斤7万元;白酒每市斤25万元,黄酒每市斤13万元;士林布匹每尺18.5万元。
如此物价之下,无锡这场1948年6月一户中等人家举办的婚礼开销要以“亿”计,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请调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