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一次偶然机会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清华大学的学风深深吸引着我,从此心中就有了清华梦,现在终于圆梦。”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刘集镇张大沟村今年刚考上清华大学的低收入户家庭子女丁淼说。
走进丁淼家,见到最多的就是书,不大的房间里专门隔出一间书房,堆满了书籍。“他的生活费除去伙食费全部用在买书上,从不乱花一分钱,甚至能为了一本喜欢的书连吃一个星期的馒头和白米饭。”丁淼父亲丁成柱说,每次放假骑三轮车接送丁淼的路上,想和他聊聊学校生活,但看到的都是孩子认真看书的样子,到家也是整天学习。
丁淼家里房屋破败,一家人长期借住在亲戚家。他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倍加珍惜学习机会。“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对我们家来说都是很大负担,每当父亲取出4000多元助学金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暗下决心,要对得起这份爱心,努力学习,将来能回报社会。”丁淼说,这几年超过1万元的教育扶贫资助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学习。
不只是丁淼,在沭阳县,还有很多寒门学子考上“985”“211”高校,已经成为“沭阳现象”,这与沭阳教育扶贫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分不开。2016年以来,沭阳县累计发放助学资金3.88亿元,对全县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教育资助的比重达到100%,其中帮助6595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教育扶贫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十三五”以来,沭阳县创新实施教育扶贫,有效缓解低收入农户“因学致贫”,支持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子女顺利入学。今年全县将有4万多名像丁淼一样的低收入户子女领取到助学金。
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表示,要紧紧围绕“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省级试点,认真总结“十三五”以来教育脱贫的成功经验,始终把教育作为防止返贫的治本之策,提前筹划“十四五”期间教育助困工作,接续做到助学一人、圆梦一生、幸福一家。
沭阳是江苏省“十三五”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低收入农户中有3.1万户4.7万人上学在读,占全县低收入农户的42%,平均每户要负担1.5个学生的上学费用,户均年支出约7500元,教育支出成为众多低收入家庭的重大负担。
沭阳始终把低收入人口的脱贫致富作为头等大事,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新实施教育扶贫,专门出台了《沭阳县“十三五”期间低收入农户子女教育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对低收入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实行全过程资助。
“要确保教育兜底保障措施落地见效,及时发放教育扶贫资金,确保低收入家庭学生助学金全覆盖。”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伟说。
针对低收入户子女教育补助,沭阳每年资助标准为幼儿园1200元、小学1600元、初中2500元、普通高中4000元、职业学校5000元、专科3000元、本科5000元。同时,对当年高考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发放一次性补助,标准为专科1000元、本科2000元。
“我2016年考入河海大学,每年享受教育扶贫资助5000元,今年考取了河海大学研究生。”沭阳县塘沟镇低收入户子女汪成说,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固然与自身勤奋学习分不开,全过程的扶贫助学更让自己努力学习多了一份保障。
为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的爱心善举,沭阳县委政府还连续5年组织开展爱心助学募捐活动,号召全县企事业单位、学校及社会团体踊跃捐资助学,十三五期间社会各界扶贫助学捐款2079万元。
“高中三年,我一直有个信念,不能辜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对我的关怀和期望,时刻鞭策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关心我的人。”沭阳县七雄街道低收入户子女宋涵今年顺利考入清华大学。
教育全过程扶贫资助让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子女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当前,沭阳县各单位正在加强协作,做好补助资金发工作,确保当年高考被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录取的学子,9月底前将资助资金一次性发放到低收入农户“一折通”,其他学段的助学金在11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