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就办下来了,我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快,太方便了!”8月28日上午,正筹备开一家宾馆的徐海军,从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街道为民服务中心领到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这是梁溪区启动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简称基层“三整合”改革)以来,全区第一张由街道审批并颁发的行政许可证书,也是梁溪区持续擦亮“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大力落实基层“三整合”改革要求的一个缩影。
“1+4”模式,重塑基层善治肌理
基层“三整合”改革,是2020全省改革重头戏。
今年初,梁溪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安排,选在扬名街道先行先试。6月4日,全区召开专题工作动员部署会,街道“三整合”改革在先前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
“这场改革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举措。”会上,梁溪区委书记秦咏薪要求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和行动,站在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度来认识、贯彻、落实,确保改出新成效、改出新动力、改出新气象。
怎么改?梁溪区推广“1+4”模式,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基层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 “1+4”基层治理模式。
一是精简机构,在街道综合设置7至9个职能机构,形成“一办一部七局”或“一办一部五局”的组织架构,将街道所属事业单位整合,重新设立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二是赋权明责,将面广量大、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权限等赋予街道,明确街道为权力实施主体,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基层的“车大马小”“责大权小”等问题。三是一站式服务,全面整合基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组建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将各类民生服务窗口纳入为民服务中心大厅集中办理,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让企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好事。四是集成指挥,建立区、街道两级综合指挥调度一体化平台,实现“发现、分派、处置、核查、结案”闭环式工作流程。两级指挥调度平台纵向联通,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协调联动。
目前,梁溪区16个街道已完成机构挂牌、人员整合、中层干部任命等工作。首批包括特困人员供养、低收入家庭认定、生育服务证办理等在内的19个事项已下放至街道审批。
“导师”授课,基层办好基层事
改革,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赋权工作不是一放了之,关键要‘接得住’、‘管得好’、‘用得活’。”梁溪区委编办主任吴春娟介绍,针对此次下放的19项行政许可事项,梁溪区对全区16个街道审批业务操作员门开展集中培训,确保真正实现“基层的事情基层干、基层的事情有人干”。
本次培训采取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专员讲座、案例解读、答疑解惑等方式,重点围绕赋权事项的审批材料、办件流程、办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针对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指导和答疑。
按照“谁移交,谁指导”原则,相关职能部门还不定期派业务骨干到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现场指导工作。
“一个电话,马上上门。”最近一段时间,梁溪区卫生监督所发证科科长张伟群跑街道的次数也明显增多。张伟群对赋权交接工作十分上心,街道碰上不明白的地方,他总是有求必应。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当好“导师”,把街道学员扶上马,让赋权事项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今后,梁溪区还会根据省级目录清单,定期动态调整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
一窗通办,群众不再多跑路
人民至上。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梁溪区启动街道“三整合”改革后,辖区16个街道的“行政服务中心”全部更名为“为民服务中心”。这一变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应有之义,拉近了群众与基层政府的距离,也对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记者在梁溪区北大街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看到,这里实行“一窗通办·全科服务”模式,原有的“专科”服务窗口被调整成了综合服务窗口。经过专业培训,原有窗口的办事人员拥有一专多能,从原来的“专科医生”变身为“全科医生”。
“推开我的窗,成全你的事。”北大街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吴韶介绍,首批赋权的19个服务事项,在综合服务窗口可以实现一窗通办。群众只需递交一次材料,剩下的事全部交给后台和工作人员,从而实现“一个窗口接件、后台联动办理、一枚印章审批”,免去群众反复跑腿的劳累,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据悉,梁溪区还推出了跨区域办理服务,非本地户籍的居民,可以就近选择街道办理相关业务。各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根据所在区域的人口特点,推出了各类特色业务。比如,梁溪区广益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增加了出入境业务办理。不久后,24小时自助服务也将在辖区各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推出。
下一步,梁溪区将充分发挥区大数据管理局职能,加快构建集审批服务、综合执法、预警研判、辅助决策于一体的集成指挥工作机制,有序共享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全网融合,指挥调度一网通办,促进街道审批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刘康亮 徐恺言 实习生/王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