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王晟 视频/周胜男
秋日夕阳洒在刺树丫口村的观景台上,让这座网红观景点更“火红”了。
它的脚下,一侧是中国,另一侧是缅甸——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紧贴着国境线,距离中缅边境线最近仅50米,一村即可看两国,被誉为“百里边关第一哨”。
从早年 “地无三尺平,出门石旮旯,水从天上来,姑娘往外嫁”的窘迫,到2019年完成集体脱贫,刺树丫口是怎么做到精彩蜕变,甚至在边境旅游产业上初露锋芒的?
这个励志的故事,还是要从路和水说起。
紧靠国门不通路,降雨丰沛人缺水
刺树丫口是自然村。它的上一级,是红岩行政村。
红岩村党支部书记雷光锋记得清楚:自己1993年上任的时候,是从那条三米宽的路进村的。
说是路,不过是比较平坦的泥巴路,晴天勉强通车,雨天交通断绝。红岩尚且如此,刺树丫口等下面的各个自然村,几乎就没路。
从地图上看,刺树丫口离镇康县县城并不远,可别说汽车进不来,就连摩托车进村,都要备好竹板和铲子,开一段就得停下,刮开轮毂和轮档上厚厚的泥巴。
到了本世纪初,这里还是靠刀耕火种过日子。人们在山坡种苞谷(玉米),基本望天收,全村70多户人家,贫困登记人口就有60多户——紧靠国门却不通路,何谈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十几年前的刺树丫口村外 (资料图)
这里还有外界想象不到的困难——水!
按说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逢雨季,西南暖湿气流会带来充沛的雨水,年均降雨量高达1800毫米,是华北地区的两倍,比烟雨江南也多出了一半。
然而,这里地势险峻,雨水难以在地表汇聚。而喀斯特地貌,意味着雨季的馈赠,会无情地渗过石灰岩,进入地下深处。
过去,刺树丫口世世代代都需要从外面塘洼背水——砍上几节竹筒,两头穿上麻绳,孩子背短的,大人背长的。翻山越岭,深一脚浅一脚,就是大家的求水之路。
雨季,屋檐流下的雨水都是宝贝,但是“头道雨”不能喝,要等屋顶冲干净了,屋檐水才可以用坛坛罐罐存起来。
通路通水 打通生活新路子
雷书记介绍,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刺树丫口等几个自然村的路,从泥泞小道变成沙石大路,又升级成了水泥路,尤其是趁着这几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越修越好,越修越长。
以前乡亲们只能踩着满脚泥巴步行上下山,如今顺着盘山公路,开车半小时就能到县城。
为了解决村里吃水问题,进入新世纪,临沧市和镇康县党委政府出资牵头,为刺树丫口等沿边村子修水窖。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几口窖,配上抽水机,生产生活用水有了保障。
现在的刺树丫口村道路
从2019年开始,镇康县还为所有沿边缺水的村寨引入自来水。眼下,自来水管道正从八九公里外的镇康县中山湖水库,一路穿越山林,向刺树丫口延伸。
雷光锋非常期待:“再过一两个月,刺树丫口就能通上自来水啦,这可是世世代代都不敢想的好事。”
百里边关第一哨 成了网红新景点
路通了,水通了,刺树丫口发展旅游产业水到渠成。
2019年,临沧市在将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边境特色旅游产业。
刺树丫口自然村依托边地风光、一带观两国的景致、又有历史典故、抗战遗址等特色资源,被镇康县选为“边境特色旅游村”重点打造。
“我们是云南省离边境最近的自然村,最近的地方离国境线只有50米,被称为百里边关第一哨!”南伞镇副镇长、刺树丫口村村长李军说: 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是专属的风口,村子可以立足本地资源,放飞新的产业。
新建的“百里边关第一哨”景区里,一条木质巡边栈道,仿佛一条项链,串起起伏的山峦、散布的怪石,缀上高高的观城平台,给整个村子妆点出了新意,格外提神。
这就是“一村看两国”的绝佳观景点。
观城平台上俯瞰,东侧是中国云南临沧市镇康县,西侧是缅甸果敢地区
“看,这边是中国,那边就是缅甸!”游客们兴奋地扒着望远镜“东张西望”,年轻人忙着自拍、直播,用这个奇妙体验刷新抖音快手朋友圈。
2019年开业的第一个月,景点就迎来了数千位游客。
游客们在观景台上“一村看两国”
刺树丫口人感叹:这祖祖辈辈困守的大山,没想到也能成为时髦的网红打卡地。
路招财水迎客 刺树变“赐福”
通路,通水,更通人心。
南伞镇副镇长、刺树丫口村村长李军发现,现在村民的思想工作更容易做了。
以往进村进户,跟大家拉着家常,讨论致富的新路子,可闷声的多,说话的少。
其实,世世代代种苞谷要等风靠雨望天收,苦多钱少谁人不知;翻山越岭背菜出去卖,摔过多少跟头咽过多少泪,谁能说得完。
可是,换个路子就一定能翻身?镇里和村里干部的话,大家不是不信,只是眼没见过心没底啊。
直到水泥路修进了村里,路灯一盏盏亮起来,房前屋后逐渐旧貌换新颜,乡亲们的想法才开始转变。
刚过40的杨德才,就卷起袖子吃了回“螃蟹”。
看到村里发展旅游产业,他趁势而上,结束了多年打零工的生活,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投入近5万元开了个农家乐。
村里现在都是崭新的小楼
“我积蓄不多,都是县里帮我申请了优惠政策。”他说的是县里和镇上的干部,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帮他申请了三年免息贷款。因为创业刚起步,利润不高,未来几年杨德才还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宽敞的小院里,是新装修的2层小楼。一旁西南特色的廊厅,最初只配置了五张餐桌。
谁知,经过临沧市、镇康县和南伞镇三级政府齐发力,借助网络平台大力推介,国内大批客人赶来体验边境特色旅游。
杨德才的农家乐院内,自驾游游客的车辆快停不下了
游客多了,总得多留一会儿尝尝本地美味。杨德才的农家乐在2019年一开张,天天顾客盈门,杨家全家5口人忙得团团转,餐桌加了又加,两三个月就有了四万多的收入,快赶上他在外打工一年的辛苦所得了。
他愈发看好农庄的前景:等将来疫情彻底结束,没准还会扩几个包间,拓一个停车场。
高峰时段,农家乐的小餐桌已不太够用
对了,南来北往的游客,看了这个农家乐的招牌,无不竖起大拇指。
门头上挂着牌匾——“赐福农庄”。
赐福,是刺树的谐音。“杨老板”对此颇为自豪:以前咱们要啥没啥,还真是光秃秃的“刺树”,现在上有好政策,下有新路子,不就是“赐福”嘛。
收入高精神足 人兴家旺守边疆
赐福山庄周围,其它村民也享受到了脱贫攻坚与旅游开发带来的福气。
他们开办了十多家农家乐、小超市和民宿,建成了两个果蔬体验采摘园。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宝贝也就此进入游客们的视野:
本地海拔1800米出产的青菜,纯天然种植,比平原地区生长周期长,个头大口感好,一颗青菜能有10斤重,买回去都能跟邻居们“炫耀”下。
树头菜、火凌菜、五甲——这些野菜城里人都没怎么听说过,现在可以去采摘园现认现摘,在农庄现做现吃。
游客在刺树丫口景区外购买地产蔬菜和特产
据统计,借助旅游开发、种植核桃、坚果、特色蔬菜和中草药,以及香猪养殖,2019年刺树丫口60户26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5195元。
如果将镜头暂时放宽,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刺树丫口村,镇康县、乃至整个临沧市都在挖掘边境村庄独特的旅游资源。截至2020年6月,临沧市全面启动建设6条沿边旅游路线,打造提升33个旅游景点和15个旅游村寨,一批边境旅游特色村已现雏形。
旅游业的发展,既能增加民宿管理员、旅游讲解员等新岗位,又能通过保洁、保安等岗位解决更多人的务工需求,稳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村子变了,收入变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李村长发现,以前村中闭塞,老少爷们大多不修边幅。现在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变美,外来的客人多了,大家理发修面也勤快起来。
村民们经济宽裕了,去县城又方便,回来常常捎着新衣服,款式颜色越来越漂亮,人也跟着爱说爱笑了。
蓝天下,整饬一新的刺树丫口村
青壮年有了奔头,也愿意回村发展。刺树丫口出去打工的人已经回来了一半。沿着边境的一个个村寨脱贫奔小康,人们的归属感强了,“兴家固边”的底气更足了。
“赐福山庄”的老板娘张淑荣,如今对“国泰民安”体会很深。她努力用带着乡音普通话给我们解释:“人在,家旺,就是为国守边疆。”
刺树丫口观城台上的“阿数瑟”表演
“阿数瑟”是西南边陲特有的文化活动。无论婚丧嫁娶,还是农闲时节,村民们会吹笙箫、弹三弦、作对子、围圈歌舞。
歌词记录着历史典故,有祖先的经验,也有古老的智慧。而今,刺树丫口的村民正要把自己的幸福变迁记入歌词,世代传颂。
歌唱幸福的旋律将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村头文化广场上镌刻的那句话: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本文图片和视频素材来源:云南省镇康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