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里的“乡村之美”是什么?是“小桥流水人家”?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还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江苏省广电总台联合省文明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在《零距离》、荔枝新闻客户端、我苏网推出《品读乡村之美》大型系列报道。和您一起探访留得住的乡愁,感受往前走的幸福!
如果乡村有大脑
又该如何运转?
徐州市师寨镇有“数字乡村”的美誉
在那里
也许可以窥探到“未来乡村”的冰山一角
一大早,在师寨镇李庄村一户门店房门口,聚集了一批村民。指挥员通过数字乡村指挥平台很快在“云端”发现了情况,立即联系了附近的网格管理员,3分钟后,网格员到达现场,很快联系上车主将农机车挪走。
在师寨镇数字乡村一体化平台,不仅有各种数据的实时统计,还有案件统计、审批服务等各项大数据的集成,同时它还接入了覆盖全镇的监控设备,这样一个平台已经成为了乡镇管理和服务的“最强大脑”。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数字乡村”平台能快速响应各种诉求,及时将辖区内的诉求单上传至指挥中心,通过联合行政执法、公安和网格管理,实行统一派发受理。根据职能划分,丰县师寨镇配备了六名专职工作人员参与指挥调度,紧盯镇区的“一举一动”。
55岁的张涛在师寨镇小韩村住了几十年,他们几代人也见证着小韩村的巨大变迁,“昔之小韩,祖辈居茅屋,耕薄田……”如今,这里建起了占地136亩的新型社区,卫浴、厨房、自来水、天然气一应俱全,在外打工上学的孩子们回家的次数都多了。
目前,徐州丰县已经完成4个行政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2668户农民住上小洋楼,通上互联网,还开始了垃圾分类。
乡村面貌变了,村民的荷包也更鼓了。在徐州丰县师寨镇“菌光互补”产业园里,种植户魏增礼正在进行木耳种植准备工作。这里原先是一片荒废的盐碱地,老百姓种不了粮食,也没有什么收入,但聪明的师寨人最后想出了一举两得的“金点子”。
上方靠光伏发电,下方是种菌类的作物,由于种菌类可以不用晒太阳,园区内的光伏产业和种植业就这样“绑定”在了一起。这个神奇的“大棚”不仅让魏增礼甩掉“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他们全家走向致富路的“金棚棚”。如今,镇内拥有日昌、耀辉、苏交控三家光伏项目,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拥有木耳标准大棚5000个,年产值可达3亿元。
靓丽的面子,夯实的里子和聪明的脑子,构建出了师寨镇的乡村样貌。在这里,乡村建设不仅有智慧,更加有质量,就像师寨人常说的:“数字建设第一仗,智慧乡村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