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更潮、让灵感落地!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创新竞赛顺利举办

2020年11月22日 16:02:5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记者 / 张琳曼)1120日至22日,由江苏省物理学会和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创新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创新竞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严把疫情防控关 作品质量再提升

  本届大赛共吸引了全省38所高校参赛,参赛项目392项,其中论文类86项(本科生),实验类294项(本科生282项,研究生12项),企业创新创业类12项(本科生10项,研究生2项)。赛事期间,专家分别对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评审,从作品完整性与实用性两方面进行评分,最终评出一等奖32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123项及优秀奖20项。

(江苏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创新竞赛组委会主任陆健)

  谈及今年大赛与往年的不同之处,江苏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创新竞赛组委会主任陆健接受我苏网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今年还是延续往年线下参赛的方式,因此南京师范大学作为承办方,在疫情防控方面做了更多准备。另一方面,同学们对物理这一基础学科热情高涨,积极报名参赛,参赛作品的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让物理知识服务实际生活 这些优秀作品很亮眼

  我苏网记者采访了部分大赛一等奖获奖者,一起来听听他们是如何将脑洞与实用相结合,让科技服务于生活!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保持社交距离、科学佩戴口罩成为预防和阻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重要方式,而口罩与面部的密合性是决定口罩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数据检验口罩的密合性?

(左:苏州大学秦嘉政 右:指导教师曹海霞)

  来自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秦嘉政通过物理实验对医用口罩防护效果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将这一作品带到了第十七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创新竞赛的现场。

  “这个实验主要通过散射光的强度信号准确判断人佩戴口罩后粒子的粒径,再使用粒子计数器传感器将相关数据经由蓝牙输出装置送达手机等移动设备。秦嘉政向我苏网记者讲述了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可呈现人佩戴口罩时的粒子数及口罩过滤效果,而手机将图形化实时显示这些数据,因此口罩佩戴者可随时监测口罩佩戴效果,确保其良好的防护性能。

  秦嘉政凭借这一作品的实用性获评大赛一等奖。他表示,自己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带着爱国情怀完成这一物理实验,希望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其指导老师曹海霞的教育观念,“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通过所学解决社会问题。”

(左:南京师范大学徐蕾 右:南京师范大学李可妤)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徐蕾和李可妤基于力传感器测量了非常规金属丝随温度变化的杨氏模量,以便于工业领域选用合适的金属丝。谈及获得一等奖的感受,徐蕾特别感谢学院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大家动手进行实验,学院一直以来设立科普组,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学生物理实验的落地

  结合高校学科专业特色 发掘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庄伟是学院科普组的一名指导教师,他告诉记者,“同学们在大一入学后就可以加入科普组,因此可以一步一步地走进研究之门,为自己之后的研究方向做准备。在学院内,自己作为授课教师传授知识;在科普组里,则作为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据了解,南师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还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发掘社会实践育人功能,设立了大学生课外公益科普活动“科学大篷车”,面向社会开展正规化的公益科普项目。

大赛获奖学生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华辰松

  此次大赛获奖学生代表华辰松就自身经历给出了参赛建议,“不要错过每一个出现的灵感,着手去做,将灵感落地”他的实验作品是一种新型的小型多级光电可控电磁炮,改进小型电磁炮的加速方式、稳定性、可靠性和机动性,提高其作为动能武器的发射效率。

  作为江苏省大学生重要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大学生物理与实验创新竞赛考量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在物理学科发展的潜力,旨在激发学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