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捡漏低价品牌外贸货?小心商家借出口转内销之名卖仿品

2020年11月23日 14:15:45 |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最近,各种电商平台和社群里,出现很多“受疫情影响外销订单取消,现超低价对内销售”的商品信息,1折、2折的低价乍看很吸引人。不过据无锡外贸行业人士称,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都有正规的途径,尤其是品牌商品,没有品牌方授权是无法进行内销的。扛着“疫情影响”大旗的出口转内销超低价商品不少,是营销噱头,消费者“捡漏”机会很小。

  因疫情转内销的“外贸货”今年特别多

  “疫情原因甲方撤单,现有少量库存,低价出售。儿童外套25元一件,女士衬衫19.9元/25.9元/29.9元一件。”“机缘巧合对接到这家出口日本的蜂蜜企业,疫情影响,今年才转内销。58元两瓶,旗舰店68元一瓶!”“疫情之下大量货积压国内,入手性价比巨高!出口日本的专柜货源,难得的牛货!品牌授权工厂出的鞋子,特卖价99元。”

  市民周蕙发现,最近她加入的卖货的社群里,这类打着疫情影响名头特卖的商品尤其集中,食品、服装、箱包、厨房用品、日用品等等,品种可谓包罗万象。根据一些群主的描述,这些商品都是年初外销的订单,由于疫情的原因,国外客户取消了订单,所以帮助工厂分销,价格比出口到国外要便宜很多。比如某品牌的球鞋,专柜售价要799元,在群里销售却只有99元,且群主拍胸脯保证是代工厂的原单正品。在这些卖货群里,有的群主还会配发一段短视频,背景是仓库在疫情期间积压的货,有的还会配上故事情节,以体现真实性。

  周蕙看到群主发的球鞋图片,款式比较时尚,价格也不贵,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双。不过鞋子买回来,她发现和正品相比,商标没错,做工却明显粗糙。最令她不满的是,其中一只鞋的帮面麂皮部分甚至布满了霉点。“哪有正品鞋会有发霉情况呢?一看就是时间很长的压箱货。”而店家却解释称:“我们的产品有些是‘外贸尾单’,有瑕疵是很正常的。”有了这次不愉快的购物经历,周蕙对这种打着疫情旗号卖货的商家都多了个心眼。“低价处理积压库存或者有瑕疵的商品可以理解,但是打上出口转内销的牌子卖涉嫌假冒品牌货,就有问题了。”周蕙认为。

  低价品牌外贸货多数是假的

  “哪有这么多品牌撤单会流入市场,还等着卖货群主分销?”无锡一家外贸服装公司的销售部门负责人张先生直言不讳。“外贸企业如果有没走货的库存,内销是途径之一。内销的方式,要具体看产品的门类。如果是服装行业,会有专门的长期合作收购商来收货,也有寻求同行转卖的途径。如果是带品牌的有库存,是要剪标处理的,并且按照协议规定,要满至少一年后才可以销售。”

  张先生称,根据他对外贸服装圈同行的了解,今年疫情库存并不算多。因为今年3月份工厂复工后做的单子,多是年前客人下的订单,当时出货还没受国外疫情影响。国外疫情起来后,在4、5月份有部分客户延迟下单,也有客户减少了下单量,6到8月份客人基本不下单了。“总体来说,出口还是受到疫情一定影响的,今年和往年比降了20%左右。”张先生表示,但今年国内订单还是不错,一些品牌国内市场的订单数量还有所增加。

  “我了解的是规模大的正规企业订单来不及做。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仍保持正常生产和出口,很多订单都从其他生产国回到中国,像纺织类产品反而生意更好了,市场上这么多号称积压的品牌外贸库存低价处理,多数涉假。”无锡另一家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孙小姐称,今年外贸市场整体肯定是受到抑制的,因为消费量是缩减的。另外,大企业受影响相对小,库存少,但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难说了。

  那么,市场上这些号称原单的外贸库存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据外贸服装行业人士透露,有一些小规模的生产厂商,会通过订货的形式与部分网店、实体店“合作”,选择一些流行款,只要达到一定数量,工厂便开始根据抄来的款式,打板、制样、成衣、贴标签,最流行的“外贸原单”就这样出炉了。再打上“疫情积压库存”的旗号,成为营销的一大噱头。

  出口转内销并非容易事

  不可否认,外贸行业中有部分企业因疫情积压库存的情况确实存在。采访中,一家生产竹制工艺品的外贸企业负责人刘先生称,取消的订单目前只能自我消化,一部分已经通过朋友的店铺处理,一部分还在仓库里,准备依靠线上平台拓展国内市场。

  对于传统的加工型外贸企业,从纺织品服装到各类轻工业产品,从机械设备到电子数码产品等等,有不少是为国际知名企业进行“贴牌生产”。事实上,对于产品全部外销的代工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税收征收、海关监管等问题。

  有外贸行业人士就透露,在出口转为内销的情况下,企业在国外市场进行销售时所获准使用的商标产品若希望在国内进行销售,因商标权利具有属地原则,就需获得商标权利人的书面许可方能进行内销,否则可能构成对注册该商标的权利人的权利侵犯。另外,企业产品出口转内销,需依法补缴相应的税额,否则可能会面临海关监管风险与行政处罚。

  如此看来,企业要出口转内销,尤其是一些知名度高的品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面对市场上如此多的“外贸品牌货”,消费者可得仔细辨别真假。很多消费者往往看中的是“外贸单”的高性价比,一些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一心理打着“清外贸库存”的幌子招摇过市。在江苏创合元律师事务所王震律师看来,以“外贸单”的招牌卖品牌仿品,这实际上是一种涉嫌制假售假行为,涉嫌侵犯了品牌商的知识产权。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欺诈为由,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要求商家进行赔偿。

  (来源:无锡日报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