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这首90年代的流行音乐,让冰糖葫芦流行一时。在徐州邳州市,也有这样一个村,是远近闻名的糖球村,曾经“一把红伞走天下”。如今,冰糖葫芦已经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让我们一起走进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
眼下正是山楂大量上市的季节,村民闫宗迎正忙将从山东、山西等地收购上来的山楂进行分拣。他们会根据山楂品相分出一、二、三等,然后发给不同的客户。
徐州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村民闫宗迎说:“一级果子分拣出来往外发货。这种小点的就是二级的。这种最小点青的就是三级的,我们送往果品厂。”
行走在村间,你会发现冰糖葫芦是这里的绝对主角。从冰糖葫芦博物馆到山楂交易市场,从村前广场上叫卖冰糖葫芦的青铜雕像,到电子大屏上24小时滚动播放的专题片……“冰糖葫芦”文化符号随处可见。
四王村人把冰糖葫芦叫做“糖球”,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陆续有村民从山东大批量购进山楂进行制作、售卖,慢慢的,山楂交易市场雏形初现。2008年村里牵头成立了“兆光山楂专业合作社”,细分了采购销售、物流运输、配套服务等多个专业小组。
徐州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物流运输党支部党员李董礼说:“我们进行一个统一分配,运输更集中。成本降低了,利润也就提上来了。”
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当地冰糖葫芦的相关配套产业随之跟进,四王村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冰糖葫芦产业链条,山楂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像李海港一样在外地经营冰糖葫芦的,全村多达上千人,全国市场上近七成的冰糖葫芦都与这个村有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冰糖葫芦第一村”。
徐州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村民李海港说:“我现在卖的冰糖葫芦也在不断创新。以前都是在扛板子在大街小巷,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店铺,也进入了超市。每天的营业额在一千四五百块钱左右。”
这个甜蜜产业也为村里带来了近2.5亿元的年产值。未来,村里还要继续做大冰糖葫芦产业,让这份"甜蜜"的产业继续带领村民走上小康生活。
徐州邳州市高新区四王村党总支书记王海松说:“下一步配合我们产业。山楂文化体现在我们村里面,做农旅结合这样一个产业。进一步增加老百姓采摘、旅游的收入。”
(戚艺 孙智慧 叶蓓蓓 徐州台 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