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十四五”期间,宿迁“三农”工作怎么干?宿迁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这是市委立足宿迁优势,扛起责任担当,自觉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去考量作出的科学决策。”市委党校讲师张静认为,宿迁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且与苏南地区相比,在发展空间上还具备明显优势,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将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宿迁土地、水体等自然资源优越,加之近年来以工业化理念、项目化思维发展农业,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7.55%、排名全省第六;此外,通过公共空间治理等,全市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0万亩,一般农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保有量约120万亩;在长江禁捕退捕大背景下,现有池塘养殖面积48万亩、全省第三。
让张静欣喜的是,全会在明确“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实施农业能级提升行动等实践路径。“围绕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各地正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奋力推动新时代‘鱼米之乡’由图景变为现实。”张静说。
大力实施农业能级提升行动,宿迁聚焦“六大百亿级产业”扩面提质,做大优势河蟹、工厂化食用菌、花木“三个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稻米、果蔬、肉禽、生猪食品“四条精深加工产业链”,确保今年综合产值达700亿元。此外,聚焦农业发展强筋健骨,引育农业领军企业,推动“宿有千香”品牌提升,加快农业产业园区扩能升级,并通过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市委党校讲师陈明玉看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应是宿迁新时代“鱼米之乡”综合评价标准。
“因此,与加快提升农业发展能级同步,宿迁还要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和持续深化长效帮扶机制建设,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陈明玉说。
事实上,宿迁也正是这样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全市围绕“一廊五线”打造美丽乡村组团,突出抓好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努力建成城乡融合发展样板;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龙头,持续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统筹推进农村公共空间常态化治理,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及水系综合整治,努力把宿迁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区。
与此同步,宿迁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探索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防止返贫监测和救助机制等,推动帮扶工作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还要更大力度总结推广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园等平台打造‘半日务工圈’,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勤劳致富。”陈明玉说。
围绕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陈明玉提醒,还要着力重塑城乡关系,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促进城乡产业双向借力、联合互动,积极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平等互利、融合发展的城乡产业新布局之外,还可以通过人才双向流动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城乡互通。”陈明玉建议。
坚决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宿迁上下正适应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持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