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这些馆藏,是“牛”!

2021年02月17日 19:38:05 | 来源:镇江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金鼠辞旧岁,福牛迎春来。从古至今,牛一直是人们亲密而友善的朋友。

  中国是农业古国,也是农业大国,牛在农耕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1辛丑牛年如期而至,不妨走进镇江博物馆,“牛”年赏牛。

  清 “犀牛望月”镜架

  镜架是架设铜镜的配套用具。据文献记载,古人用镜有手执、悬挂和置于案上等使用方式,架设铜镜之物亦称“镜台”“镜槛”。刘宋元嘉《起居注》曰:“韦朗为广州刺史,作铜镜台一具”;唐李商隐《镜槛》诗曰:“镜槛芙蓉入,香台翡翠过”。宋以后,文献中出现“镜架”的称谓。宋《投内翰綦公(崇礼)启》写道:“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犀牛望月”镜架,器长40厘米,犀牛作自然跪卧状,回首,犀牛骨架上的肌肉栩栩如生。犀牛背上托起一个弯月形部件,中有空槽,摆放铜镜时,只要将铜镜插入空槽之中,铜镜便稳稳地靠在弯月形的部件上。整件器物呈犀牛望月状,因此得名。而“犀牛”又谐音“喜牛”,也有着吉利喜庆的寓意。

  清 “三孩戏牛”木雕

  我国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木雕作品,秦汉时期木雕技艺趋于成熟,至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木雕作品以其材料的天然性和独特的质感、纹理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木雕的题材也较为多样,有山水、花草、人物、民俗风情、吉祥图案等。2008年,木雕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孩戏牛”木雕,底宽10厘米,腹宽12.5厘米。牛呈垂首状,两名孩童立于牛背嬉耍,另一名孩童则立于牛的身侧,双手伏于牛身,仰首望向牛背上的孩童。整件作品人物、动物形象灵动逼真,因材施艺,雕工精细,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清 “牧童骑牛”桦木根雕

  根雕是在木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雕刻艺术门类,是基于树根的自生形态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力量的象征,展现了吃苦耐劳、温顺敦厚的品性,以牧童和牛为题材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为常见,牧童纯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形象举止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牧童骑牛”桦木根雕以桦木根为材,通高26厘米,采用圆雕技法,雕工简约,随形而至,塑造了一对牧童身背斗笠赤足骑在水牛背上悠然自得的形象。整个作品以形求神,对儿童面部刻画细腻,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安闲自乐去放牧的心情。同时,该作品利用了桦木自身的瘿结,显示了水牛的雄健。而以黑色料珠嵌入牛眼和人眼之中,更起到画龙点睛的神韵效果。

  (来源:镇江博物馆 镇江市文广旅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