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生态画笔,着眼“海”“绿”文章,描一笔“大美湿地、水城绿都”,绘一幅美丽盐城新画卷……
近年来,盐城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发展战略,持续走好“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坚定生态自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美丽盐城建设,绘就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品质”同步发展的华丽篇章。
碧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湿地守护显担当、空气质量创一流、碧水长流在眼前、绿地景观随处见……市民抬头见绿、出门即景,享受着越来越优质的生活环境,每一处生态环境提升的背后,都饱含着建设生态新盐城的巨大努力与艰辛付出。
近年来,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和湖荡湿地生态建设。实施四大生态保护工程,再现“百万水鸟飞平湖”的壮观景象。记者 李思远 摄
打好“主动仗”,构建生态新高地。盐城市紧紧围绕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和水质断面达标提升攻坚目标,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性措施,挂图作战,挂牌督办,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52,全省第一;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100%,21条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争创世遗品牌历程艰辛,守护绿色家底任重道远。在保护黄海湿地、珍惜世遗荣誉上,盐城市推动区域联动保护,持续办好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着力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保护管理体制,努力探索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路径。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推动建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扩大生态“朋友圈”。2020年9月,沿黄(渤)海6省市15个市(区)检察院在盐城共建黄(渤)海湿地检察保护联盟。12月,黄海湿地研究院揭牌。
积极“促转型”,谋划绿色新产业。以市域南部世界遗产地和北部大工业为载体,在绿色自然生态、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发力,加快形成绿色协调发展集群,打造全国典范的绿色循环大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生态+”经济,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品质,加强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努力让“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
同时,依托资源禀赋,实现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先后编制出台《盐城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产业选择、科技研发、后期维护全产业链布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近二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城市用电60%来自无碳发电,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
聚力“高颜值”,塑造城市新形象。实施总长度84公里的市区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构建生态保护屏障;高分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加快推进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等重点河道景观带建设,让这些河道“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展现“百河之城”新魅力;用“绣花”功夫管好城市,抓好背街后巷、老旧小区等常态化整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全国地级市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造林面积连续3年全省第一,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造成片林62.42万亩,建成森林村庄447个、连片1000亩以上林业专业村89个、示范基地64个,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达60万亩左右,造林总量全省第一,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达到24.72%,打造沿海发展的“绿心地带”。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启动实施串场河生态修复湿地公园,打造盐渎、东沙、大马沟等一批省级、市级湿地公园,抓紧实施西部湖荡湿地退圩还湖工程,确保创成国际湿地城市,生态绿色品牌进一步彰显。
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坚持乡村与城市同频共振,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主动回应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升群众生态福祉。对标对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上交流典型经验做法,累计建成盐都佳富、大丰恒北等省特色田园乡村47个;全市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占比61.6%。
紧盯“新使命”,赋能开启新征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下,盐城市将继续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源头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以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湿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让生态变资源、变资本,让更多人在生态保护中捧上“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