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半小时纪录片!记录南通古城传奇 激扬江海风采

2021年03月15日 06:59:03 |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两天,南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部时长30分钟的纪录片“刷屏”了。3月12日晚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纪录乡愁”栏目播出纪录片《南通——弄潮江海,通济天下》,用一幕幕磅礴的场景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南通城的古韵新风。纪录片播出后,在南通人中引发热烈反响。许多网友留言“非常感动”“有点想哭”,不少在外求学工作的老南通纷纷表示“扎心了”。

  纪录片以南通市域的形成历史开篇,介绍了江海冲击平原上南通古城的历史演进和发展。随后,通过讲述刘濞开河运、朱清拓海运、张謇实业救国、“莫文隋精神”现象等故事,展现了南通城悠久的历史沿革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影片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叙述精彩,将南通通江达海的豪迈与崇文重教的温婉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时五个月,讲述南通传奇

  刁清颖是这部纪录片的编导之一。昨天,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从第一次到南通进行采前调研,至今已有五个月时间。

  刁清颖介绍,《记住乡愁》是讲述城市从古至今的文脉、精神、发展延续的一档栏目,但在南通准备素材时,发现张謇之前的历史不大容易表现,编导组便拜访了大量的南通专家、学者,进行深度采访,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和背后的故事。

  片中关于运盐河和张謇的描述,可谓“浓墨重彩”。在南通历史文化学者看来,此二者正是南通这座城市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南通张謇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炅介绍,运盐河让南通与内地城市连接起来,带动了城市以及沿河市镇的发展,让南通发展为富庶之地。民盟南通市委副主委赵明远认为,运盐河虽然沟通了内地,但南通需要融汇江海,通达天下,不仅要向西看,更要向东看,这也正是张謇事业的立足点,“以世界眼光让南通联通中西,将南通缔造成为近代第一城”。

  片中另一着笔较多讲述的是南通沙船业。赵明远介绍,沙船业通海帮,走出南通、立足上海、闯荡世界,代表了南通先民不畏艰辛、奋勇开拓的精神,这正是当代南通发展所需要弘扬的城市精神。

  南通好通,百脉俱通。南通城的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通”的过程。纪录片自始至终抓住一个“通”字,通河,通江,通海,通思想,通人心。通字的背后,是江海儿女们开拓进取,敢为弄潮儿的精神。

  三九天拍摄,难忘风土人情

  因为拍这部纪录片,摄制组成员中有好几位第一次来到南通。他们这样谈及“南通初印象”:“南通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西合璧。古城广场上的谯楼和钟楼、老街里的寻常人家,悠闲自得,其乐融融。新城街道车水马龙,灯火闪烁。南通包容会通的城市气质一览无遗。”

  除了城市的魅力,南通市民的热情同样令摄制组印象深刻。刁清颖介绍,拍摄档期正逢最冷的“三九天”,每个环节,每个人物的对接都十分重要。拍摄之前,摄制组和南通当地部门开了两次协调会,大家分工明确,无论是市里、区里,还是涉及到的相关街道、学校,都有人员帮助提前安排。她印象特别深的是,南通的专家学者始终陪同我们一起在户外工作,“南通张謇研究中心的陈炅老师,陪同我们转了两次场,运河边北风凛冽,我们年轻人都扛不住,但陈炅老师一直坚持下来了,还指点我们哪里拍合适,拍得更好。让我们在冬天感受到了南通人的敬业和热情,拍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协调帮助”。

  从今年1月6日正式开拍算起,摄制组在南通一共拍了23天,南通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对家乡真挚的热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摄制组成员说,拍摄莫文隋志愿者团队时,得知南通城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志愿者,甚至是小朋友在课余时间都在做公益,大家感到难以想象,一再感叹南通社会文明和教育程度之高。

  反复回味看,振奋父老乡亲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曹炳生研究张謇先生已近十年,在纪录片介绍张謇的段落里出镜讲述。在完整看完央视播出的节目后,他认为,摄制组准确地把握了南通古往今来通达的交通优势,从古代的运盐河到近代的海运兴起,突出展现的近代南通水运、海运发达,也是助力张謇先生具备办实业教育的世界眼光的重要条件。“这部片子把‘通’字说得很到位,历代的南通人,都具备这种通天下的气魄,这种气魄就是南通人的精神本质。今天通苏南、通上海,又正在兴建新空港、新海港,继续通向世界。”

  今年75岁的姚剑湘,三十多年来背着摄影包走遍了寺街古城的每个角落,为通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被誉为“寺街守护人”。摄制组在通拍摄寺街古城时,她主动参与。这两天,她把纪录片反复看了好几遍:“片子对南通的介绍,极其深入、透彻,给人全新的感觉,让我这个“老南通”对家乡又有了更多的热爱和期盼。”姚老投身“城市记忆”拍摄数十年来,亲眼目睹、见证、记录了南通古城的巨变。她始终铭记着先贤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能遗留一二有用之事,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一事有书,一物有图……”她说这句话不断激励着自己,让她坚持把“古城遗韵”拍下去,为了后人能够“记住乡愁”。

  在上海工作的于朋帅,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南通人,虽然外出求学工作已有10余年,但一直关注家乡发展。他说,家人和同学群里,关于这部纪录片的相关信息可谓“刷屏”:“微信群里面点赞的接龙,一条接着一条,确实是太令人震撼了,让我这个在外的南通人更加思念故乡,我要常回去看看。”

  (来源:南通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