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三先”文章 淮安现代农业发展“奋楫扬帆”

2021年03月26日 11:09:31 | 来源:无线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江苏淮安坚持农业品质“优先”,夯实发展之基;科技创新“为先”,激活发展引擎;基础设施“先行”,增强发展后劲,全市农业蹄疾步稳,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农业品质“优先” 夯实发展之基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时节催农人。眼下正是西瓜栽苗的季节,从空中俯瞰淮安市淮安区陶桥村,63个崭新的西瓜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农民们正在大棚里栽苗、浇水。陶桥村共有2300亩耕地,以沙质土壤为主,不适宜稻麦生长。今年,村里投入80多万元,流转66亩土地发展西瓜产业。“一个大棚能够种560多棵西瓜苗,产量约6000斤,等到头茬瓜成熟,将收获近40万斤西瓜,助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陶桥村党总支书记史湘游满怀信心地算着账。

  (陶桥村西瓜大棚)

  品质优先,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根本之道。江苏淮安推进标准化生产,以严格的标准倒逼农业提高品质,推广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淮安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规程已获省标批准。

  品质优先,为打造农业品牌奠定了基础,“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淮安红椒”“金湖莲子”“金湖芡实”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日益叫响。在此基础上,江苏淮安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味千年”,2020年销售总额突破250亿元;前不久,获得“淮味千年”品牌授权的13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喜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CAQS-GAP试点基地授牌。

  坚持走品质优先道路,使淮安农业生产焕发勃勃生机。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中药材面积增加5万亩,“淮安黑猪”全程无抗养殖技术得到推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102万亩,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为先” 激活发展引擎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淮安甘薯产业研究院日前挂牌成立。“依靠我们的科技力量,立足淮安的生态优势,开展甘薯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与服务,推动育成品种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大薯区种植和推广。”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边小峰说。研究院的甘薯种植基地数据显示,鲜食红薯亩均效益有望超过6000元。

  (丁集黄瓜)

  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江苏淮安内培外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淮阴区丁集镇土壤温和,所产黄瓜清脆多汁,“丁集黄瓜”2011年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但是也存在着产量偏低、育苗成本较高等不足。“我们与天津黄瓜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对接,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丁集镇黄瓜种植基地负责人杨炳坤说。目前,丁集镇已发展成为全国品种最全的黄瓜试验、展示、生产基地之一,年培育2万斤黄瓜籽、种苗3000万株。

  农业科技载体作为开展农业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在推动科技资源集聚、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等方面作用显著。近几年,江苏淮安建成省级星创天地9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5个、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20个,各类科技平台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

  基础设施“先行” 增强发展后劲

  天气转暖,江苏淮安抢抓时机掀起水利项目建设热潮,在涟水县朱码节制闸拆建工程现场,数十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涟水县水利局副局长孙飞说:“我们从技术指导到现场管理,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督查,确保工程质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夯实水利基础。”2021年,涟水县投资2亿元实施水利工程项目,将改善灌溉面积16.3万亩、排涝面积41万亩,增加灌溉面积1.6万亩,年节水可达2000万方。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面貌的关键,是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平台,是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抓手。江苏淮安科学规划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提高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仓储加工配套设施能力,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型升级;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鼓励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夯实基础设施,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谱写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