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午,位于启东市海复镇的东南中学老四合院又迎来了一批访客,来自南通市委组织部的机关干部在这里聆听一堂关于“抗大精神”的党史课。
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三进两场心”的建筑风格、粟裕将军的半身铜像和甬道上的苔痕、庭院中的树影,无不验证着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成色。这里就是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垦牧校。这座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的四合院,出自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手,已历经92个春秋,从垦牧校到通师侨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和东南中学,四合院在战火中得以幸存,并浓缩成一段辉煌历史。
四合院里点燃革命星火
1942年春天,粟裕将军率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海复。那一年5月,新四军一师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将抗大苏中大队正式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粟裕亲自担任校长。学校设军事队、政治队、参谋训练队、青年学生队、地方武装队、电台训练队、会计培训队等7个队,另附设一个医务干部训练队,全校教职员共600余人。九分校对学生集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讲授游击战术是军事教育的重点,许多启海青年和垦牧学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烽火岁月,抗大九分校为什么会诞生在启东?
“启东人民具有强烈的反侵略斗争精神。”国防大学抗大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启东市抗大九分校纪念馆特约讲解员黄一彬告诉记者,当时新四军一师机关驻地海复镇,地处张謇当年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中心位置,附近的通师二附、通师侨校集中了一批爱国师生,通师侨校四合院校舍更是为抗大九分校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办学场所。“所有这些,都为抗大九分校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抗大九分校诞生在启东成为历史的必然。”
1942年5月底,盘踞在启东吴仓港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范巧林部和日汪勾结,破坏抗战,欺压百姓,民愤极大。粟裕决定除掉这个祸患。当时粟裕身边只有3个连,兵力不足,特派抗大九分校三中队参战。6月3日晚,抗大三中队袭击汇龙镇伪军成功后,又冒雨奔袭吴仓港范部,在其他7个连队的配合下,经过40分钟的激烈战斗,生俘范巧林部200余人,缴获敌人电台一部和全部枪支弹药。这一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2年的抗大九分校,一直处于频繁战斗、高度流动的状态。学员们一手拿书、一手拿枪,一面学习、一面作战。1943年1月,由于日军对苏中反复“清乡”,九分校南下转入茅山西南的溧水地区,完成了苏中到苏南的战略转移。
1944年春,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抗大九分校返回苏中地区,6月1日改为“苏中公学”,从而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光辉岁月喷涌红色基因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纪念馆内,作战指挥室、粟裕办公室、机要室……一张张图片,一幅幅画面、一件件陈列物品,展现了“抗大”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和不朽功绩,将人们又带回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1942年3月至12月在抗大九分校学习的那段时间,是我革命生涯中,斗争最复杂、环境最恶劣、战斗最频繁、物质最困难、生活最艰苦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刚满17岁。恶劣环境的考验,锻炼了我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艰难生活的磨练,培养了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树立了奋斗终身的革命理想。”抗大学员唐景雄在深情回忆1942年新四军抗大九分校的学习生活时这样说道。
“抗大九分校共举办5期,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培训了3300名军政干部,这批干部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材,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黄一彬介绍,抗大九分校的特殊经历,为整个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事业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多年来,东南中学每年新生入学后,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总是讲述当年爱国青年在这里勤奋苦学、投身革命的事迹。每当海内外校友来此瞻仰,他们总会给学生回忆当年在这里学文化、学军事、同日寇开展斗争的故事。东南中学以四合院锤炼的“勤学建国、科教兴国”爱国主义教育主线,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抗大九分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留给启东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为宣扬抗大的丰功伟绩,中共启东市委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做好抗大九分校旧址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目前,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已成为国防大学抗大研究中心重要纪念场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启东市党性教育基地。纪念馆自2014年开放以来,广大群众涌跃参观,参观人数达10多万人。
垦牧故地闪耀抗大精神
眼前,是闪耀的党徽和党旗;耳边,是深情的致礼与宣誓……每每来此参观,广大党员同志都会在这个四合院里重温“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抗大九分校纪念馆,作为启东党史教育的重要的一个平台,它所放射的‘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面对近年来不少来访者的提问,黄一彬总是给出这样的回答:“其实抗大精神就是为了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抗大’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海复镇党委书记张丹认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党员干部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一往无前的政治勇气,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作为“红色摇篮”的发祥地,海复镇是一方孕育红色基因,富有革命传统的热土。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是历届海复党委政府的一个永恒课题。“在‘抗大’精神的指引下,近年来,海复人民弘扬开拓创新争先奋进的新时代海复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
张丹介绍,近年来,海复镇牢牢盯住重特大项目,发扬“抗大”精神,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以镇区为中心,构筑集镇的综合服务及商贸居发展片区;以靠近长泰海滨城的滨海、四堤村落为副中心,构筑滨海新城的副中心。同时打造“垦牧故土、渔家风情、抗大文化”文化品牌,探索“园区+景区”新模式,让村庄景区化、园区观光化,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东南中学红色教育基地、农事体验、林果采摘等特色景点串珠成链,将市民引入田园,帮农民创造福祉。
一切似乎都在和曾经的那个春天遥相呼应。
革命的烽烟早已散尽,沧海桑田换了人间,而抗大九分校留给垦牧故地乃至启东大地的红色基因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