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解读青铜时代 讲述中国故事”青少年文物模拟社教活动
项目负责人:倪学萍
联系方式:13852188888
一、内容说明
1.课程内容及路线
宝应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通过解读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分类和主要制作工艺,并教会他们利用橡皮泥、丙烯颜料等环保材料体验跨越时空的青铜器重塑。
课程路线:选取宝应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为文物课程主要内容。带领孩子们从“青铜器长什么样——认识青铜器——青铜器来自哪里——青铜器美在哪里——复制一件‘青铜器’带回家”这样一个研学路线,带领孩子们参观、欣赏、操作、思考,让他们多角度地认识古代青铜器,一起探究艺术表现背后的有趣奥秘,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课程内容:一是欣赏编钟古乐曲。通过精美的编钟音律吸引学生感悟古乐魅力,从而导入“青铜器”课题;二是“文博课堂”知识讲座。利用“文博小课堂”PPT对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从青铜器的历史、分类、造型、纹饰等方面去欣赏,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三是观看《国家宝藏》青铜器。通过视频了解人类如何制作青铜器,如何用文字和图腾传递想法;四是实地参观汉墓群。结合课堂所学的青铜器知识,带领孩子们实地参观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了解汉墓群的形成以及部分标志墓墩曾经出土过哪些青铜器;五是制作一件“青铜器”带回家。教孩子模拟制作青铜器“文物”,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
2.诠释角度
诠释角度:1.青铜器的历史;2.青铜器的造型;3.青铜器的纹饰;4.青铜器的用途。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受众群体)
7—14岁青少年
2.项目时长
一个半小时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通过走进博物馆和走近文物出土地探寻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文明足迹做一次“记录”,去探索、发现和欣赏,感悟古代青铜器艺术之美,最后用简易的方法教孩子们模拟制作一件的“青铜器文物”。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素材进行加工、组合,借鉴青铜器浮雕的质感与表现技巧,创作出符合自己构思的故事和作品,体验新型材料与古老艺术美的结合,提高审美能力,关注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
①追溯历史,展示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图片,介绍有关青铜器的历史、由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特色及其发展历史,认识青铜器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艺术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整体与细节观察法,从造型、纹样、铭文三方面初步欣赏青铜艺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观察,按顺序观察,让学生了解纹饰图案的含义,感受其凹凸的变化和造型的美,为下一步模拟设计装饰纹样做准备。
③通过“文博课堂”知识讲座,告诉孩子这些文物来自哪里,并讲述其出土地——家乡射阳湖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的形成、考古挖掘概况、出土文物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感受家乡历史文化魅力。
④通过体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绘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并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近距离地接触博物馆文物,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历史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创造一种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谨慎、严谨的认知态度。学生在传统青铜器纹饰的基础上,发挥自我想象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绘制有装饰性的青铜器,提高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能力,获得亲自参与与探索的体验,主动提问善于合作的积极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青铜艺术的创作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和华夏文化经久的魅力。让学生关注、亲近并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播放编钟弹奏乐曲,引出课题(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同时展出宝应博物馆馆藏青铜编钟引出青铜器课题)
2、“文博课堂”知识讲座:
业务部负责人给学生讲述家乡射阳湖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的形成、考古挖掘概况、出土文物等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讲座,加强学生对汉墓群文化的理解,结合出土青铜器文物,为同学们讲解汉代时期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
3、播放《国家宝藏》青铜器视频片段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初步了解青铜器的发展与过程。
互问互答
老师:大家觉得我们该如何欣赏一件青铜器呢?
学生:从外形欣赏。
老师:我们先到博物馆展厅亲自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博物馆整体感受青铜器的美,并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欣赏方法。再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局部感受的方法,感受青铜艺术不同时期带给我们的美的特征。)
4、PPT讲解互动
刚刚我们提到应该如何欣赏一件青铜器,经过参观展厅,想必大家对青铜器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告诉大家:多角度分析,是欣赏青铜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运用PPT为大家解读博物馆馆藏文物青铜器。
我们从造型、纹样、铭文三个不同角度欣赏的方法去欣赏不同朝代的青铜器。
5、认识青铜器,分析思考:
通过PPT解读,让学生了解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们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青铜器应该分哪几类?
6、发现探究美,小组合作
展示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小组合作填写欣赏表格(从用途、造型、纹样三方面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请学生代表上台总结小组欣赏探究后的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后,各种不同的构思相互渗透,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老师的适当示范,也使整个环节更丰富、引导性更强。)
7、创造展示美,动手实践
老师提出要求:
1)根据自己的构思和喜好选择青铜器的外形模具(方或圆)。
2)选择相应的超轻泥,利用工具逐步进行贴塑,整理出基本型。
3)塑造纹饰,根据教师讲解的青铜鼎的纹饰,模仿或者创作装饰图案,要求与整个器型协调、完整,有创意,突出鼎的古朴厚重。
学生参与青铜器文物模拟制作过程:
①塑形:根据我们准备好的模具,先整体塑造出鼎的外部轮廓。
②加装饰:参考老师出示的青铜器表面典型图案,进行自由设计并装饰,注意图案要连贯完整。
③上色:上色分两步,先刷上银色做旧,不需要刷满,占整体百分之八十就行了,晾干后再涂上金色(银色),并注意:在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轻扫。
8、师生展评,课堂拓展
①作品展评:老师请学生代表上台从铜型、铜纹等方面说说你想收藏哪一个青铜器?
②课后思考:一起欣赏图片,敬佩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创新的精神,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运用到现代青铜艺术品的铸造中来。今后,可以把青铜器作为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装饰上来,美化生活。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将学习的内容延伸)
9、课后点评
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了解了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史、纹饰及象征意义、制作过程,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博物馆社教人采取着不同的方式,用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博物馆里的历史文化艺术交相辉映的特色。将静态的文物与动态的社教活动相互交融,让孩子们有了一个特别的感受,用他们特殊的表现形式,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本课程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分类、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欣赏中国青铜器作品。在教学中,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进行视觉感官的认识和体验,侧重引导学生欣赏的体现过程,利用我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的历史文化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感受进行分类记录,通过评价激励,引导生生互动,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能进行简单评述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
①引入部分开门见山以歌曲欣赏,播放编钟弹奏乐曲,引出课题青铜器。展示博物馆馆藏文物青铜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通过文博课堂知识讲座讲解互动,讲述家乡射阳湖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的形成、考古挖掘概况、出土文物等相关内容,让学生解我县青铜器文物情况,感受家乡历史文化魅力。
②在揭示课题时点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及艺术载体——青铜器文物模拟制作。现场观看《国家宝藏》青铜器视频片段,增加课堂趣味。让学生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高超的铸造工艺和内涵丰富的图案纹饰。引导学生探究纹样意义,欣赏不同种类纹样的青铜器丰富的纹饰,引导学生发现重复对称,排列组合之美。
③在动手制作环节中,固定的造型上进行适当的改进,具有个人特点。在图案的装饰上,学生更是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想像力,图案、文字、抽象的几何图形、具象的动物花朵等,使青铜鼎在古朴造型的基础上又有了现代气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织体现在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上。
④本课与家乡文物联系密切,是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创造活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项目评价
①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博物馆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打破学科壁垒,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②本课程课程能够增长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学生可以从各种青铜器追忆古代文明,青铜器上的传统纹饰在现代建筑、园林雕塑、室内设计、游戏场景设计等美术设计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运用,他们与现代文明无时无刻不产生着交集。培养其生活中需要的经验与见识,对学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素养,乃至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③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让不同的孩子有机会闪光。对非考试知识点的兴趣,在博物馆里能得到发挥。
③本次课程对学生而言,趣味程度较高,兴趣爱好不同的孩子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点,所以学生的表达意愿一般非常强烈。我们通过“青铜器文物模拟制作”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思维成长的过程得以沉淀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