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大运河与美好生活

2021年04月07日 23:17:4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项目名称:大运河与美好生活

  项目负责人:王贵阳

  联系方式:15905198651

  一、内容说明

  主题展品或主要场馆

  主要展品

  出土文物:南京博物院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文物、镇江博物馆藏京口闸出土文物;

  传世作品:南京博物院藏清代“扬州画派”书画作品、南京博物院藏明代“吴门画派”书画作品;

  现代作品:江苏省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中国大运河史实长卷》等。

  主要场馆

  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镇江博物馆;焦山碑林博物馆;

  历史遗迹昭关石塔、京口闸遗址、待渡亭

  风景名胜:焦山公园、待渡亭、西津渡文化街区;

  现代航运设施:大运河谏壁船闸、现代京口节制闸。

  2、 诠释角度

  大运河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重要的文化带。大运河两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对大运河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它的交通运输功能上。大运河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关系紧密,还对今天的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对大运河的理解要上升到大运河与美好生活的关系上来。这种关系一方面是从人文、历史的视角,观察大运河对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从科技、现实的视角,来考察今天大运河身上所展示出的现代性。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受众群体)

  宁海中学高一年级

  田家炳高级中学中日课程实验班高一年级

  项目时长

  课堂教学:6个课时

  展厅探究:4个课时

  汇报交流:2个课时

  田野调查:4个课时

  项目共计:16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有关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能从历史变迁中全面立体的理解大运河。

  在对基本史实掌握的基础上,能理解大运河与地域文明以及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的深层关系。

  通过参观、体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大运河文化以及运河两岸居民的生活,认识运河的文化意义。

  通过考察能认识到大运河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扮演的 角色,能理解大运河上现代船闸中体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

  2、 能力目标

  在博物馆和课堂上养成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式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专门设置了运河城市镇江的田野调查,外出考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行 动力,掌握更好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课程以“小组合作活动” 为主要形式, 学生自主制定汇 报主题、制作演示文稿、讲解主题下的相关历史故事,对汇报结果进行评价等活动,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在加深历史意识的基础上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大运河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剥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的陌生和疏离感。

  激发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和爱护文物的意识。大运河两岸有很多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除了关心已经进入博物的文物,也不能忽视大量散布田野的不可移动文物。

  通过学习,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大运河在江苏流经八座地级市,占了江苏全省的三分之二,与其他河流一起组成了覆盖整个江苏省水网系统。可以说大运河的保护与家乡的发展密切相关。

  四、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第一课运河历史

  教学地点:宁海中学教室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第1课时:运河简史(介绍胥河、邢沟、破冈渎等早期运河,简要说明运河的功能,以及全国性大运河的开凿背景、过程和必要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史实)。

  第2课时:运河与生活(阐释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设定探究问题让学生关注、选择,如运河带来的产业变化,城市发展、地名变迁等)。

  第二课运河风情

  教学地点:宁海中学报告厅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讲座分享

  第1课时: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运河风情:运河与茶行千里,衣被天下;运河与融合的美味等。

  第2课时:依托南京博物院馆藏的资源,介绍大运河江南运河段的扬州、镇江、无锡等地的民俗、手工艺产业和文人画。

  第三课 运河风物

  教学地点: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

  教学方式:展厅探究

  1课时: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在展厅中寻找相关文物进行近距离观察、记录和学习。

  第2课时,在展厅现场对发现的问题和重点文物进行讨论和阐释并对课程前半段积累的问题集中答疑。

  第四课 大运河与当代生活

  教学地点:宁海中学教室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第五课 我看大运河与美好生活

  教学地点:宁海中学报告厅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汇报点评

  第 1 课时:同学根据前面的分组进行演示文稿、vlog等形式的多媒体汇报和阐释。

  第 2 课时:专家点评指出可以继续深入和修改的方向。

  大运河城市镇江实地调研

  上午部分:

  教学地点:镇江博物馆、焦山碑刻博物馆

  教学方式:展厅探究

  第1课时:镇江的历史发展与大运河的关系

  第2课时:焦山碑林所见历代文人书法与大运河两岸的古代文明

  下午部分:

  教学地点:西津渡、京口闸遗址、谏壁船闸、现代京口节制闸

  教学方式:田野考察

  第1课时:历史上大运河在镇江的改道与变迁

  第2课时:大运河与长江的关系、大运河上的古渡口、古闸口

  第3、4课时:大运河上的现代船闸、节制闸的功能及其背后的物理与科技知识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同学们总感觉大运河似乎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而“大运河与美好生活”的主题设计的初衷就是强调大运河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的范畴,更是文化的符号。

  大运河两岸的风俗与风物两课旨在突出大运河与美好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具体而言,“茶行千里,衣被天下”中介绍了各朝代大运河主要运输货物清单及运输原因,还介绍茶叶运输路线,运输方法,甚至还联系比较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融合的美味”主要介绍了运河沿岸南、北特色小吃以及南北美食的不同;河沿岸民族特色小吃以及做法;运河沿岸著名的风味小吃,体会南北美食如何融合的。其中涉及到的“北京烤鸭、南京烤鸭的由来与大运河的关系”、“永乐皇帝爱吃的鲥鱼怎么通过运河运抵北京”等问题都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从这些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入手,才能让大家深刻的理解大运河与美好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案例分析

  田野调查:谏壁船闸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谏壁镇西,被称为“苏南运河第一闸”,其与谏壁节制闸、谏壁抽水站组成的航运水利枢纽取得了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为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现代的谏壁闸中体现很多物理知识和现代科技。对谏壁闸的考察和介绍有助于同学们联系高中物理知识,举一反三进行科学探究,也能更直观的理解大运河与现代生活的之间的联系。

  大运河与长江之间是有水位差的,尤其是夏季长江水位要远高于运河水位,这会影响运河与长江间的航运。谏壁船闸作为为京杭运河苏南段北端是苏南运河唯一直接沟通长江的通航枢纽,重要功能就是保证航运 。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工作的。(1)当有船需要经船闸从上游到下游时,船闸打开通向上游的进水阀门,使船闸内的水位上升至和上游的水位持平时打开上游的闸门,船进到闸门里来,然后关闭通向上游的进水阀门和通向上游的闸门,打开通向下游的出水阀门,放出闸门内多余的水是船闸内的水位和下游的水位持平,然后打开通向下游的闸门船就可以出船闸了。(2)当有船需要经船闸从下游到上游时,也是同样的原理。

  除此之外,谏壁闸上采用的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具有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监视与事故报警、人机对话、控制与调节、画面显示、联网通讯等六大功能也让同学对古老运河上的现代科技惊叹不已。

  展厅教学:扬州的城市发展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尤其是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对了解运河两岸城市变迁有重要意义。南京博物历史展厅有大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金器等。同学们近距离观察相关文物,可以对大运河历史有更直观的印象。除此之外,展厅中还有根据考古成果制作的唐代扬州子城和罗城沙盘,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扬州城市的历史沿革。

  五、项目评价

  项目结合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的教学需要,与中学的课程紧密结合,使其更有兴趣也更便于理解。课程紧贴中学历史、语文、地理等教材。除此之外,课程中涉及到区域经济与运河的一处知识点在后面八省联考的试卷中出现,可见课程设计紧跟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和考察内容涉及现代科技、古代历史、民俗风情等与大运河两岸生活相关的各个方向。而且课堂教学、展厅学习、现场考察等形式并存。

  创新博物馆的学习方式,在展厅中既有专家导览,也有ipad多媒体智慧导览工具,增强了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不断探索和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