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

2021年04月08日 00:10:3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项目名称:“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

  项目负责人:刘媛之

  联系方式:18951941019

  一、内容说明

  1.主题展品或主要场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唯一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双博馆”。馆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南京十大文化地标”、 “南京十大历史文化地标”。2020年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江苏省首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博物馆“梨园雅韵”书场获得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称号。

  馆内展厅展示了南京地区近200项非遗项目文化内涵,并有18间传承人工作室,常年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开展南京市多项人类、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活态传承”工作。馆内有多间非遗传承教室,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50多位非遗传承人师徒,每年在馆内、馆外30多所学校年开展非遗教学300多场。

  2.诠释角度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南京地区开展非遗教学的专业性国有博物馆。博物馆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履行博物馆社会责任,做到“闭馆不闭展,服务不缺位”, 民俗博物馆以面向社会公众,突破传统 “线下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南京非遗云课堂”线上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2020年,针对突如其来的抗疫形势,民俗馆依托自身师资力量优势,迅速创新开展“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1月24日闭馆,2月7日即在博物馆官微推出首次网络课),主要从“云教学”“云展览”“云直播”三方面展开,内容有“我们的节日”、“战疫”、健康、学校课本涉及内容等多方面,让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网上跟随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技艺,做出自己的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俗馆针对30多所国内中小学校及海外华人华侨师生,研发各种网络课程,全年约50次“南京非遗云课堂”直播,并可无限次回放,2020年16000多人次海内外师生实名参加学习互动,2021年仅寒假就有10000多人次学生实名参加学习。无法详细计出青少年数的网络课仅2021年2个月就已经突破1000万人次阅读量。课程实际受益青少年人数多,且为免费公益永久可回放课程,并倾注了主创人员、授课教师的极大心血,体现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性、时代性、公益性、针对性,受到青少年广泛好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受众与时长

  1.年龄段(受众群体)

  海内外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

  2.项目时长

  每次网课约5——30分钟不等,博物馆现场直播参观教学可达2小时,且都可免费永久无限次回放。

  三、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

  让青少年通过网络课堂学习,了解南京地区非遗项目知识、手作的不易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跟随非遗传承人通过收看与制作,有趣的互动、课程作品反馈、教师线上点评等方式学习秦淮灯彩、南京剪纸、南京白局、风筝、葫芦画、抖空竹、民间布艺、泥塑、绳结、戏剧脸谱、南京面塑、扎染、种子画、端午彩粽、雨花石汤圆制作等15项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亲自动手,实践出真知。

  2.能力目标

  让参与学习的青少年通过学习非遗技艺,获得对非遗技艺的了解认知能力;培养对非遗的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和非遗传承实践操作能力;对非遗作品、文化元素的审美鉴赏能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其心灵,提升其文化自信力,提升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察力、学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充满乐趣的非遗课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学得有兴趣、玩得开心,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真正感到有所收获,特别是能爱上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将人文关怀与非遗技艺结合,引导正能量。非遗技艺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以“南京非遗”“抗击疫情”“我们的节日——春节”“我们的节日——端午”等为主题的课程,传播了南京非遗和其在不同载体的表现形式,用艺术语言表现了欢庆传统佳节的愉快,用艺术语言讲述了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和民众守望相助、凝聚中国力量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传递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非遗教学与体验,线上互动的方式、轻松活泼的教学,让参与者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让青少年在增长文化知识、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的同时,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项目过程设计

  一、主要流程

  1.学习准备。提前发送“非遗云课堂”教学内容、让学员准备需要的教学用具,教材、手工材料等,自主获取有用信息,开展学习准备。

  2.指导学习。传承人课前录制学习视频,同时现场直播指导学员体验制作。

  3.直播答疑。学员根据视频内容自己动手,可随时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作品。

  4.课后总结。课程结束后,老师根据课堂情况及时反馈,并提示后期课前准备,学员将自己制作的成品分享至直播群中,教师点评、颁发电子证书。

  

  二、项目要点分析思考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市教育局公布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立足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教育宗旨,育人价值明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件,开发了近20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系列非遗直播鉴赏、体验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如:南京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白局、秦淮灯彩、绒花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葫芦画、民间布艺(含布贴画)、民间木艺、戏剧脸谱、南京面塑、抖空竹、泥塑、绳结、微雕、根雕、金陵竹刻、种子画、江南丝竹等,为学员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非遗传承实践定制课程。

  专业的师资团队,才能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网络空中校园的空中非遗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手工的学习,促进了教学实践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1、活动设计。博物馆依托非遗传承人资源优势,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程、为学员提供免费、高质量、常态化的非遗传承实践定制课程。

  2、活动执行。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对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定时对直播群进行维护,确保教学质量做好服务。

  3、活动效果。课程采用直播和录播的形式,以图片、文字、短视频、语音,讲解操作步骤,让学生通过网络动手学习非遗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遗云课堂”公益直播课实实在在的使数万青少年获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三、案例分析

  以“南京非遗云课堂”之民间布艺(布贴画)——2021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吉祥物“雪松”为例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联合“南京日报小记者”策划并组织开展了“南京非遗云课堂”——布贴画的非遗体验活动,700余名师生及家长参与本次活动。活动由民间布艺非遗传承人祁竞为学员讲授如何用布贴画制吉祥物“雪松”。   

  课前准备:

  1、结合主题与非遗技艺的融合点进行设计;

  2、确定体验非遗项目,结合内容编写教学方案;

  3、选择图片文字,编写微信推文;

  4、提前录制教学短视频、准备教学材料。

  流程设计:

  1、介绍活动内容(以祁竞布贴画为例);

  2、传承人介绍课程设计主旨理念和思路,传承人讲解具体制作步骤;

  3、课程直播中,采用短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相结合进行教学,优秀作品展示、技艺演示;

  4、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体验技艺;

  5、传承人解答制作过程中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作品;

  6、分享作品至直播群中,传承人现场点评。

  教学效果:

  该“非遗云课堂”——布贴画活动效果显著,由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采用短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相结合进行现场展示、教学,针对主题进行课程设计,确保每人都能做出非遗作品,有“成就感”,能让学员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非遗技艺与工匠精神。线上互动形式,还对优秀的青少年体验作品进行评审、评优、颁发证书,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受到师生一致好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项目评价

  近几年民俗馆与南京30多所学校开展 “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每年在馆内、外开展线下教学300多场,参加受益的青少年2万多人,每周都有博物馆的教师在教授非遗课,在南京传统文化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数字资源非遗教学的新尝试,特别是针对当前疫情尚未结束,网上直播学习成为新趋势,让学生通过网课普及非遗知识、体验非遗技艺,爱上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网课受益人数已经大大超过线下课程,关键是可以无限次免费回放,成为永不落幕的校外“第二课堂”。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