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里PM2.5和臭氧如何开展协同治理,推动区域“碳达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如何“畅通无阻”?今年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正式印发。近日,记者跟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基层看气象采访团,来到位于常州金坛的长三角生态环境监测的“气象眼”一探究竟。
金坛国家气候观象站是首批24个国家气候观象站之一,旨在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大气环境综合性观测、分析、评价的研究性业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江苏省气候中心主任徐萌告诉记者,观测站将肩负起提高气候系统立体综合观测能力,为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重要任务。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人口密布,以占全国3.7%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是中国经济贡献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容易受到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困扰。”徐萌说,在这个高强度人类活动中心地区,人类活动释放的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方面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关注。
这样一个高规格观测站点为什么会选择江苏金坛呢?徐萌介绍说,金坛国家气候观象站地处茅山,属于苏南丘陵地区,受外界干扰小,同时与长三角城市群交界,能较好地代表苏南地区平均气候状况和大气成分本底状况,数据有一定代表性。
“江苏省气象局将聚焦把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成对长三角城市群大气环境通量与污染物传输、大气生态系统观测的综合观测站,打造成集研究型业务、生态与气候服务、国内外开放合作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徐萌告诉记者。
由于承担着对大气环境和大气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的任务,除了齐全的气象要素观测仪器外,记者还看到了一般气象观测点没有的仪器设备。金坛国家气候观象站建有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观测站,还有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和生态环境有关的要素探测设备。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时效从1天延长到30天,从城市预报细化到格点预报,预报时效和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通过数值模式、客观指标等开展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的定量分析评估。我们还建立了大气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能够对污染物扩散影响进行预测。”江苏省气象台专业气象预报科副科长陈昊博士表示。
在观测站,一架造型别致的无人机缓缓升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泓介绍说,这是旋翼气象探测无人机,能对地面到3000米高空的距离的气象条件和环境要素进行探测,其中包含着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多项专利。
“秋冬季节大雾天气比较多,对道路影响比较大,特别雾的生成和消散的过程一直是预报的难题,运用无人机,监测手段就更加灵活,获取变化要素更及时,便于提供精准精细预测。”
江苏的生态气象观测布局较早,如今在全省地面自动观测网和多普勒雷达观测网基础上,构建了“天地空一体化”生态气象观测网,包括23部风廓线雷达、11部激光雷达、22部微波辐射计、24个酸雨观测站、29个气溶胶观测站、27个反应气体观测站、11个温室气体观测站、445个能见度观测站以及18个水上观测平台、2个浮标站、6个湖岛站等。
“十四五”时期,江苏还将重点打造5个领域的生态气象服务品牌。
“一是深化新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筹备建设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江苏分中心,为碳达峰、碳中和江苏行动提供有力的气象支撑。二是以四大湖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等为典型,做好湖泊河口滩涂湿地生态气象服务文章。三是加强臭氧和PM2.5分析评估预警,强化大气污染'双控双减'气象保障。四是以苏南城市群为典型,做深做细城市生态气象服务。五是加快推进气候标志评价工作,服务'水韵江苏'品牌推广。”江苏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王平介绍说。
此外,记者了解到,未来沪苏浙皖四地将陆续建成环境气象、航空航运气象和远洋气象导航、公路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海洋资源气象、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旅游气象、现代农业气象等长三角分布式气象服务九大分中心,带动提升区域发展一体化气象服务能力。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端阳告诉记者,“我们江苏对应的是交通和能源气象中心,金坛国家气候观测站这里就设立了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交通气象)和中国气象局金坛交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例如路面道路结冰情况的观测,对于交通部门来说发什么样的预警,这一套标准都是这里的数据说了算。”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编辑/国正)